第182部分(3 / 4)

小說:極品少帥 作者:低訴

到十發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只是鑑於那手弩製造複雜,使得大規模裝備很是困難,雲錚已經透過南宮無雨給東方無晴去了兩次函,希望她繼續改進,可以不用再提高單弩效率,而把精力用在方便製造上面。雲錚相信以東方無晴這個天才軍械設計師的能力,是能比較好的解決這個問題的。

後勤保障這一條在古代作戰中,其實比不上後世那麼重要。誠然,“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也僅僅就是糧草而已,可不像後世那樣還有無數的彈藥、藥品等七七八八的貨,也不如後世那麼講究,譬如二戰的美軍,人家吃肉罐頭還吃膩歪了,吵著嚷著非要改善伙食,古代打仗能有你一口麵糊就可以笑了,你還指望幾葷幾素,睡迷糊了吧?當然,雖然基本上只有糧草一項,但對於古代來說,也不是輕鬆的事。把一車糧草運到前線戰場,耗費糧草超過五車以上的佔絕大多數,多的甚至耗費八車——這還不算千里遠征如隋煬帝徵高麗那種。幸好這次雲錚不必考慮這個問題,一來這畢竟只是演習,士兵的“全副武裝”中,就包括了五天的口糧,而到達海安縣之後的糧草由各軍提前運達。

最後就是速度了。雲錚對於速度的看重,只怕是眼下這個時代最高的。作為一個二戰愛好者,雖然對於各類兵器的瞭解只能算偽軍迷,但對於最出名的閃電戰,他總還是知道其精髓的。古德里安提出的閃擊戰核心是:“以具有強大突擊和機動能力的快速機械化進攻部隊,集結大量作戰飛機和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的重炮,以向裝甲兵提供迅速,熾密的火力支援,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突擊力量,併產生令人膽戰心驚的震撼,使敵人在驚愕中喪失鬥志,使敵崩潰而非全殲敵軍,由後續部隊完成清剿潰散敵軍”。

實際上,精髓就是三個字:快、準、狠!快:步兵,炮兵等全部摩托化。準:訓練精良,所有兵種單位均有無線電通訊設施,以保證高質量協同作戰。狠:坦克兵**建制,用於重點突破,形成大縱深迂迴包抄。

換成古代狀態,雲錚認為也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仿的。步兵還是步兵,但是進軍速度加快許多;訓練有素,多兵種聯合作戰要多練習,使得全軍能如雲逸所說的“如臂使指”;坦克現在沒有,但云家軍是有騎兵的,雖然現在礙於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沒有給鷹揚衛裝備上,但日後肯定是要配備騎兵的,這樣就可以把騎兵當作坦克使用,在重點部位以點帶面地突破,然後迅速穿**迂迴,大縱深包圍敵軍,使之軍心士氣迅速瓦解崩潰。但這些都有一個前提,就是步兵的行軍速度一定要快,若是步軍走路太慢,騎兵迂迴完了,你步兵還沒跟過來包圍,那就成了牛欄裡關貓了。

所謂兵貴神速,其實也不是雲錚一個人在意,雲錚也不過就是比別人更加關注這一點而已。事實上,古代對的速度也是很有要求的,譬如戰國時期對魏國武卒的要求:“衣三屬之甲,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軸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就是說在披重甲,全副武裝,自帶三日口糧的情況下,每天不到正午就要行軍百里。當然,戰國時候的尺比眼下大魏朝短三分之一左右。戰國的百里,也就是大魏朝的六十多里。

那麼中國歷史上的農民兵的行軍速度如何呢?我們都知道,陳勝吳廣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天降大雨,行軍速度不夠,不能如期到達衛戍地。那麼這些臨時在楚地徵發的農民軍的速度究竟是多少?陳勝吳廣七月在大澤鄉起義(今安徽宿州市東南)。佔領陳縣(今河南淮陽縣)不過一個月,部將周文(陳縣人)就打到了驪山附近。從陳縣到驪山直線距離1440華里(自己在1:1800萬的地圖上量的,只做大概參考),如果算三十天月的話,平均每天48華里。而事實上當時不可能走直線(不可能無視中間的崇山峻嶺和河流湖泊,從天上直飛過去。)所以事實上的行軍路線還是曲曲折折的。則實際路程應是這個距離的兩倍左右。這樣,實際速度應是每天百里左右。而這個速度並不是常規行軍,而是攻擊前進。則實際行軍速度可能還要高。我們不知道張楚政權的部隊是否是純騎兵或車兵部隊。但從其為農民軍來看,應當是步兵佔了多數。這個行軍速度並非獨此一例。白起在華陽之戰時,曾率軍8天行軍800裡。平均也是一天百里。秦尺短,換算過來應是現在的每天60…70華里左右。

司馬懿討伐孟達時,孟達認為他盤踞的上庸離開司馬懿屯駐的宛城(今河南南陽)有一千二百里,所以不放在心上。結果司馬懿領兵八天就趕到了。從宛(今河南南陽)到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直線距離約252公里,合500華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