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幸福的“開始”(二)
男婚女嫁:幸福的“開始”(二)
第二天上午拜人,村裡人也叫“見大小”。這天響工一定要請最好的,村裡人稱這是硬吹。還有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賀新娘。
然後開始抓富貴。在我記憶中,我曾親眼見過舅舅與妗子抓富貴。其過程好像是這樣的:在一個小筐裡面放一些銅錢,然後用一塊紅布蓋住。然後讓舅舅,或者是讓妗子抓裡面的銅錢。每人只抓一次,然後數抓出來的銅錢數。誰抓的多,說明誰的福氣多。好像這裡還有說法,就是誰先抓的問題,是男的先抓,還是女的先抓?然而我不知道。還有一點,應該哪隻手抓?據我理解,應該是男左女右。
然後祭拜祖宗。
然後叩拜親朋好友。村裡還有這麼一個規矩,先拜家族長輩,後拜親戚朋友。
吃過中午飯,新娘要回門。走之前要交鑰匙,放金銀鬥。其過程是:用大斗裝上石頭,新娘提上後,來到天地堂前,對婆婆或嫂嫂大聲喊:金斗銀鬥往哪兒放呀?
答:放在天地堂吧!
新郎與新娘來到岳父家,也要舉行拜人拜禮等儀式。行完禮再坐席,酒菜擺好後,主人安排座次:新郎首位,送親右下,再請老女婿作陪,每桌不得超過八人。家長給新女婿酌酒後,接著端來餃子。餃子裡面包著或鹽或辣椒麵或花椒麵等物,稱之為“碰面扁食”。同桌人將有記號的特殊餃子遞給新女婿,看新郎反應如何,以此來判斷其老實與否。
下面說說坐席的禮節。
酒席開宴之前,總管安排親戚坐席。正席是新郎官叫舅舅的位置,次席是新郎官父親叫舅舅的位置,陪正席的位置是新郎官二舅三舅四舅等等,下來是新郎官的姑父或者姐夫或者妹夫或者姨夫。陪次席的位置是新郎官父母的姑父或者姐夫或者妹夫或者姨夫。
還有一種說法,陪正席的是新郎官的姑父。如新郎官有好幾位舅舅,只請大舅坐正席,其它舅舅與一般親戚無異。也就是說,男的只有一個正席,女的也只有一個正席。
過去村裡人坐席,一般是用方桌,也叫高桌,坐八個人。現在是一張大圓桌,坐十個人。村裡人在座席上的講究是很多的,關鍵是說正席,能坐八個人,就不能坐九個人;能坐十個人,絕對不能坐十一個人。此乃大忌。這就是規矩。只能少,不能多。如果有一二個人沒座位了,只能在下面的桌子上隨意安排,絕對不能往正席上安排。
以前,村裡有過這麼一個笑話,舅舅和妗子還在大門外等迎親的人來接,院裡已倒滿酒開了席,舅舅一怒之下,推門進去,二話沒說,就把飯桌給掀了,弄得人們半天都沒醒悟過來。之後,才出來好多安慰發怒的人。由此可見,禮節在村裡人眼裡,比他們的性命都重要。
在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有幸看到邢眉壽老先生編纂的一本書,書名叫《婚喪喜慶應酬大全》,書中彙集了這位老人多年辦事宴的經驗及體會,他老人家還擔任著忻府區民俗研究會會長的職務。尤其是在婚喪民俗方面,他老人家有著比較權威的實際操作經驗。
根據多年安排婚喪席位的體會,他老人家總結出這麼一條規律:長幼有序,親疏有別,輩份高低,互相謙讓,先上表,後下表。
如:婚事以主婚人為主,正席為配偶的主子家,也就是其內兄或內弟,次席為主婚人的主子家,也就是其表兄或表弟,陪首席的是主婚人自己的至親,也就是自己的姐夫或妹夫,陪次席的是主婚人的連襟。
如:喪事以死者的主子家坐正席,配偶的主子家坐次席,坐了首席的至親配次席,坐了次席的至親陪首席。
另外,他老人家還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席方法。現摘要於後,以備村*用。
首先,主持人站在綵棚前面,面向棚內宣佈:以棚內正對面貼“喜”字,或者是貼“奠”字為中,左右分開,以主持人為標準,主持人舉右手為首席,舉左手為次席,首次席每桌坐四人,其它各桌坐五人。
然後,坐首席的親戚站到綵棚前面,總管與戚人作揖,戚人與總管還禮。然後總管攙扶著戚人從棚口前面向裡走,從中線到右面坐首席;坐次席的戚人也是如此,從中線到左面坐次席。陪首次的戚人,從棚口前面向裡走,從中線繞到座位上。然後,總管從綵棚前面向中線走,給首次及陪首次的各位戚人斟酒。斟酒時,總管只需站在首次中間給各位酌酒即可,無需繞圈。
如果是喪事,總管還要給首次及眾戚人行拱手禮。方法是:總管退步至棚口,行拱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