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1 / 4)

小說:香蒲草的記憶 作者:大刀闊斧

猜想那天陽光明媚。猜想那天始祖與親人們分別時的悲傷情景。猜想始祖身背家佛觀音徒步行走時的艱辛。猜想始祖行走的路線。猜想始祖第一眼看見牧馬河時的驚喜。猜想始祖來到忻州第一個晚上時的心情。猜想始祖當時的年齡。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始祖年齡小,邢玉年齡大。進一步知道,他倆的關係是姑舅兄弟,始祖叫邢玉父親為舅父,邢玉叫始祖父親為姑父。

歷史留給我的,只有村南那片棗樹林,只有棗樹林旁邊那幾孔窯洞。

據史書記載,元末明初大移民是政府行為。我想,此次大移民,是否與常遇春大將軍剿殺秀容縣有關?史書中沒有答案,我只有根據老人們的傳說來想象。想象始祖與他上表兄邢玉,在他們居住的土窯洞前栽下幾棵棗樹苗時的情景。想象他們栽棗樹苗時,一定想到“棗樹坡”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想象他們偶然的一個勞動習慣,竟賦予一個村莊美麗的名字。其中包括他們美好的願望。同時,給他們的子子孫孫,留下一份屬於精神,也屬於信仰的寶貴財富。

棗樹坡,一個響亮的名字。

棗樹坡,一個美麗的名字,從此傳遍忻州,傳遍山西。

始祖肯定不會想到,六百多年後的今天,他二十二世子孫,會親切而尊敬地想起他老人家。並且,將所有敬畏寫成頌歌。

此時,是公元二零零六年三月十七日早晨六點二十八分。此時,我怨恨自己的想象多麼貧乏,自己的學識多麼淺陋,自己的文筆多麼笨拙。在此,只有乞求始祖及所有前輩在天之靈:一是給我神奇的智慧,二是諒解我的年幼無知。冒犯之處,不要責怪。直呼其名,是我不知道該怎樣稱謂才算尊敬?只寫始祖,又怕他姓或本姓外人不能理解。總之,我是懷著一顆崇拜而敬重的心情,來寫這本書的。

此時,拋開以上所有的猜想不說,從始祖踏上忻州第一步的那天開始,他老人家一定不會想到這一步的這一天,具有多麼深遠意義啊!

隱約看見始祖朝我微笑。

附始祖碑記

依祖先行文規則,從上至下,再從右至左,實錄如下:

石碑高一百一十八厘米,寬六十二厘米,厚十四厘米。石碑正面上書“碑記”二字,石碑正中書:“明故始祖張公諱興室人趙氏之墓”十四字。石碑右起為:“集賢鄉路村三甲寺莊村居民”十二字。依次為:“曾孫敬賢王氏、孝(賢)王氏”九字。依次為:“孫張福趙氏”五字。依次為:“長男張雲甫王氏”七字。依次為“次男張成甫”五字。依次為“孫張聚”三字。依次為“曾孫張大貞、張大忠”八字。石碑左面落款為:“○大清乾隆拾肆年三月吉日立”十三字。○這個字為“山”字下面有一個“百”字,不知讀音,也不知取義。

石碑背面無文字可考。

此碑原立於村南一個叫南灣的地方,坐北朝南,與家佛南觀音廟相背,後因二零零二年鐵路複線開工,遷至南梁東面同族叔父張潤旺地裡,坐西北朝東南。

石碑前有一石桌,長六十厘米,寬四十七厘米,高三十三厘米。墳地有墓頭三個,分別為始祖、二世祖雲甫、成甫,有墓九個。。 最好的txt下載網

塋:印在“絲綢”上的歷史

二零零四年的一天,我回到村裡,和父親閒聊起家譜的事。

父親說,剛解放那陣,村裡還有一張叫塋的張氏族譜,“面”為白綢緞,“裡”為青布,四周嵌花邊,寬約二米,長約三米,從始祖一直排列至一九六六年左右,將近六百年的歷史,很清楚地“寫”在上面,世系分明,遠近有別。每逢張氏各家娶妻嫁女,總要把那張塋掛在顯要位置,讓一對新人磕頭認祖。塋相當於列祖列宗。然後,塋就放在這家,逢時過節,點燭焚香,供奉祭品,直到下一家辦喜事時,再請過來。依此類推,極其神聖。

尤其是大年初一早上,全村所有張氏家族男子,都要到擺塋那家,給列祖列宗磕頭叩拜。現在回想起當時那個情景,與當時那個場面,除過壯觀,還有敬重,這種鄉俗一直延續在解放之後。隨著解放後一系列的革命運動,那張塋也不知“運動”到哪裡去了!有人說,流傳到牧馬河對面的下河北村了。有幾位好心人還到那個村子裡找了半天,終究沒有找到。

那個年代不講究這些。那個年代不需要這些。那個年代不相信這些。

現在看來,剛解放那陣的某些運動,的確是功過各半,是非難說。

村裡老年人說:“丟了塋,就丟了祖宗。”

這話我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