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分析的能力就可以使用了,這樣,相對於普通人而言,複雜的數學模型不再那麼複雜,因為他們要的只是結果。
在另外一個領域中,比如理論科學界,他們追求能夠達到的最高的精確度,但往往會發現有阻礙。這就是不確定因素的存在,我在上篇是這樣說的:精確度越高我們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大,即使你能夠不計成本提高精確度你也不可能得到一個完全的事物本質的結論,因為不確定因素的存在使你根本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
如何理解不確定因素呢?量子力學裡是這樣說的:你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你對速度的測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如果不深的話,我們可以換一個領域來解釋不確定因素,比如觀測股票市場,你會發現在宏觀面上是有規律的,但你如果深入下去,比如精確到某一時刻的價格,你會發現精確度越高越沒有規律,因為這裡麵人性的不確定因素佔了很大程度。基本上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請看下一篇:相對哲學的分析方法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相對哲學的分析方法三
前面的文章我們基本上了解了相對哲學的分析方法,那麼這一篇我們來解決最後一個問題——世界有沒有規律。也就是說有沒有真理。
我們先不管自然界是否存在規律,先來看相對於人類而言規律是怎麼產生的。人類首先透過自己的感官和相關的儀器來觀察或者觀測世界,也就是說參照系是人類,觀測者也是人類,唯一有變化的是精確度,觀測得越仔細,測量儀器越精確,精確度越高。但是不管你怎麼提高精確度都不可能完全觀察到事物的本質。這句話應該很好理解,比如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這是科學手段中最為常見的手段,你可以找一把尺來測量,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會有誤差,你如果想更為精確,可以找更精確的尺,比如精度更高的千分尺等,但可以肯定的是還是有誤差。就算你使用人類目前最為精確的鐳射測量,也同樣存在誤差。所以觀測是相對精確的。
那麼規律或者說我們人類認識到的那些定律是怎麼來的呢?是基於觀測的,比如我們發現的任何一個規律都是先透過觀測,然後在這些觀測的基礎上查詢它的規律,最後用觀測的手段來實證。從數學的方法上來看,我們是先把觀測的結果用數字或者座標標好,然後把它們用線條或數字聯起來,最後找一個數學公式或者函式來描述它。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點都被觀測到了,我們只是觀測了其中的一部分,也只是實證了其中的一部分。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任何人類發現的規律都沒有被完全的實證,也是不夠精確的。
其次,人類發現的任何一個規律都是在相關的較為理想的條件下發現的。我們都知道物理學實驗都是在非常理想的,幾乎與環境割裂的情況下實施的。具體到較為複雜的自然界環境下,科學的定律往往只是得到近似的結果。在工程學領域,精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具體實施的情況下,都要求表明實施的精度,這是一個可以被接受的近似值。
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自然界是一個相對於人類而言是一個連續的,相互影響的一個整體,沒有一個科學定律可以描述這個整體。所有的科學定律都是在割裂這個整體的條件下得到的。那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類得到的任何規律或者說真理都是相對的。
上面是指精確度,那麼規律在不同的參照系下又有什麼表現呢?以人類為觀測者,精確度一定的情況下,如果參照系是在地球上,你邁開大步朝前走,沿直線運動,從北極走到南極,相對於參照系來講就是直線運動。而對於一個不在地球上的參照系來看,你是在作圓周運動。而規律在不同的體系下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象地球的圍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在相對論的四維空間中是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再比如:我在數學的相對性一文中提到的:現在,數學家看法變了,沒有什麼自明之理。即使有,也不必要求數學公理是真理。數學公理是對數學物件的性質的約定。什麼是直線,直線就是滿足我的這幾條公理的某種東西。滿足歐幾里得公理,叫歐氏直線,滿足羅巴切夫斯基公理,叫羅氏直線,等等。對公理看法的這種進步,大大解放了數學家的思維。現代數學中各種公理系統層出不窮。誰也不說誰的公理不對。不過,有些公理系統很有用,很受歡迎。有些公理系統沒什麼用, “束之高閣,並不實行”,建立之後漸漸按人們忘了,甚至沒有人注意它。在這個例子中,參照系的不同決定了結果的不同。
我們談到了精確度的不同和參照系的不同得到的結果不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