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2 / 4)

與中國歷史上的天下意識一致的。只要天下不亡,這個世界就依然以華夏的禮為核心,按照普遍的、同一的德性原則來安排宇宙、社會和人心秩序。然而,19世紀中葉以後,天下在西方的堅船利炮衝擊下轟然倒塌,以華夏為中心的禮的世界徹底崩潰了。禮的世界瓦解以後,將是一個以什麼為主宰的天下?汪暉指出,在晚清,傳統天理觀的崩潰,帶來的是各種以科學為中心的公理觀的出現。其中最重要的、最有影響的公理觀,是嚴復介紹進來的“物競天擇”的社會進化論。這就為力在中國的登臺亮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想舞臺。嚴復雖然講力,講“鼓民力”,但在他這裡,力的含義比較狹窄,侷限在感性生命的體力層面。梁啟超也談力,但在梁那裡,力的內涵要複雜得多,有“心力”、“膽力”和“體力”三種,涵蓋了知性、意志和體力三個層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清,梁啟超已經有了力本論的思想,他將力視作宇宙的本原,認為整個宇宙充滿了一種宇宙力。力是萬物的動力,是世界的源泉,世界之所以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其淵源就在於這種無所不包的動力。

作為中國最早的啟蒙思想家,梁啟超的本意並不在真的對自然的宇宙秩序感興趣,他的關懷點僅僅在於:當德的世界崩潰之後,中國人應如何適應這個為“物競天擇”所主宰的世界?既然宇宙秩序與社會秩序和人心秩序相通,那麼,當宇宙將力作為自身的發展動力的話,那麼社會秩序和人心秩序也當如此。人的“心力”、“膽力”和“體力”,作為宇宙力的一部分,也應當成為人們世界觀的核心。這樣,力就代替德,成為從晚清到“五四”一股思想啟蒙的狂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的現代性世界觀是以事實與價值的分離作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從機械論的物理世界的客觀事實中,無法推出人間社會應當如何的結論。但在中國知識分子這裡,因為受到傳統的“天人合一”思維模式的影響,當需要論證力作為人生觀的價值合理性的時候,依然需要藉助宇宙論的事實性敘述。

林同濟顯然繼承了梁啟超的這種思維模式,他將歐洲科學革命以來的機械論宇宙觀予以泛化,用來解釋社會的變化和人生觀。不過,由於他受到了叔本華、尼采的唯意志論的影響,他所理解的力,就不僅僅是物理世界的機械作用,而是包含著人的意志力量的生命之力、創造之力。他相信,一切物都是力,一切人也是力。每一個人雖然力有大小,但力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林同濟以詩人的豪邁宣佈:“我即是力!”“有一分力,發一分光,那怕你不過是一螢火”!力不僅是人的本質,而且也是最基本的人生觀:在力的相互競爭的世界中,一切取決於與四周萬物的相對關係。你變動,人家會變動,你就會退步落後。因此,“你必須警醒,必須拼命,必須喚出全副的精神”。林同濟說,這種以力為中心的競爭拼命的人生觀,是哥白尼宇宙觀所賦予的重要啟示。

林同濟的力本論,以機械論的宇宙觀為基礎,加以尼采式的唯意志論改造,為力建立了一個超越的宇宙論背景。力,不僅是宇宙的本原,也是戰國時代的社會準則、人的本質規定和人生的奮鬥意義所在。在儒家的唯德世界觀解體之後,林同濟與梁啟超一樣,試圖重構一個力本位的世界觀,以適應他們所認為的社會進化論所支配的戰國時代。或者說,為戰國時代提供一個從宇宙論到歷史觀和人生觀的全盤性的解釋。

不過,林同濟的關懷不在宇宙的客觀法則——他對宇宙本原的探討最終還是為了回到人事;也不在社會的發展秩序——身為科班出身的政治學學者,他對制度層面的建構令人奇怪地缺乏興趣。說到底,林同濟所真正關懷的只是人,國民性和國民人格的再造。力的宇宙觀和社會發展觀最後要落實到人格的改造,否則一切都將沒有意義。林同濟後來說:中國人的思想其終極的關注點是人格,這是第一位的。人格的改造本來是晚清到“五四”由梁啟超開創、又為魯迅等人繼承的現代主題,但林同濟所繼承的不是其中的道德內涵,而是意志的再創。如何重建中國人戰士式的人生觀,是一個力本論世界中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林同濟:緊張而豐富的心靈(5)

儒家也重視人格,但那是指道德的修養。林同濟對儒家的德性人生觀可謂深惡痛絕。他憤怒地說,在中國,“鴉片可抽,‘花瓶’可摟,公款可侵,國難財可發,而‘力’的一個字,期期不可提!”林同濟:《力!》。為什麼會如此?林同濟認為,儒家的德感主義要負大半的責任。從孔子開始,就將力與亂、怪、神並列,作為“子不語”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