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誰敢於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定。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定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定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中國的知識分子太熱衷於設定別人的生活了,他們的使命感太強,總是覺得該搞出點給老百姓當信仰的東西。他們不僅想當牧師,而且想做聖人和上帝。
……
後記(1)
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本書所輯錄的二十多篇文章,都是關於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個案研究,這一研究的方法,我將之理解為心態史研究。
在西方史學史中,最早開創心態史研究的,是法國的年鑑學派。當年鑑學派將歷史研究的重心從上層移到了下層,從少數精英移到了普通民眾以後,就不再滿足於研究上層知識精英的思想觀念,而轉而感興趣於底層老百姓的集體意識,即所謂的心態(mentality)。心態史研究的代表人物,是年鑑學派的創始人呂西安·費弗爾。
不過,我最初從事心態史研究,並沒有受到年鑑學派的影響,而且,我這裡所說的心態史,與年鑑學派所說的心態史不一樣,不是底層民眾的心態史,而是知識分子的心態史。為什麼我會從事知識分子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