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明史研究中年輕的希望之星了。這來得頗早的學術名聲,除了吳晗個人的史學天賦之外,不能不感謝當年中國公學時期的校長、恩師胡適先生的慧眼青睞。一篇考證紮實的論文《西漢的經濟狀況》以及《胡應麟年譜》,使胡適相信這個來自於浙江義烏鄉村的窮學生,是大有潛力的可造就之才,他親自作函給清華校長,請求給予吳晗以特殊的關照;以後又撥冗回吳晗一長信,建議他“訓練自己作一個能整理明代史料的專家”,並授之以治學的秘方。
那個時候的吳晗,也對得起適之先生的一片苦心。清華求學三年,吳晗在學界風頭甚健,又是發表《胡惟庸黨案考》等學術力作,又是擔任《清華週刊》文史欄主任,又是籌辦史學研究會,又是出任鄭振鐸主編的《文學季刊》編委,吳晗的學術才華和組織能力眾所公認。到1934年畢業,傅斯年和蔣廷黻都搶著要這位才華橫溢的學界新秀,清華破例將這個沒有留洋經歷的本科學生留校任教。吳晗在中國最高的學府取得了一席之地。
吳晗:可憐一覺開封夢大時代中的知識人不難想象,假如沿著學者的道路走下去,吳晗在史學上的成就也許不在胡適的其他幾個高足,如顧頡剛、傅斯年、羅爾綱之下。除了胡適,當年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