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四月就下了詔,但是,直到傅介子歸京,範明友與傅介子才於七月正式受封列侯。
與策封諸侯王不同,列侯受封時並不需要受茅土,因此,並沒有太繁瑣的禮儀,不過是大鴻臚奏策,再受封而已。
都是例行文章。
對於大鴻臚等人來說,既然範明友與傅介子同詔封侯,那麼,傅介子一日未還京,範明友與傅介子的受封就不會進行。
大鴻臚忙著的是新任丞相的封侯事。
——漢制,以列侯為丞相、相國,故又稱君侯。
——高皇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及其行賞而授位也,爵以功為先後,宮用能為次序。後嗣共己遵業,舊臣繼踵居位。
——直至孝武皇帝,元功宿將略盡。會上亦興文學,進拔幽隱,公孫弘自海瀕而登宰相,於是寵以列侯之爵。自是之後,宰相畢侯矣。
田千秋薨後,御史大夫王為丞相,自然也是要封侯的。
元鳳四年,四月乙丑(注1),王以丞相封宜春侯。同日,大司農楊敞為御史大夫。
之後,又是一系列的官員變動。
先是河內太守,平原人趙彭祖遷為大司農。
到了五月,丁丑,孝文廟正殿火。天子及群臣皆素服,又發中二千石將五校作治,六日而成。隨後,查明此事乃因廟郎夜飲而致,太常及廟令丞、郎、吏,皆被劾大不敬。不過,也是因為此次的災異,六月,赦天下,太常諸人得以免死。最後,太常轑陽侯德免為庶人。代其為太常的是蒲侯蘇昌。
——蘇昌與江德一樣,都是,徵和二年冬,因捕反者故城父令公孫勇之功而封侯的。此番又先後為太常,倒也真的是極有緣份了。
隨後,還有京兆尹的變動等等……
可以說,元鳳四年的夏天,長安很熱鬧,也很平淡無奇,直到傅介子還京,長安才再次熱鬧起來。
傅介子還京當日所受的詔書也很有意思。
天子詔曰:“樓蘭王安歸嘗為匈奴間,候遮漢使者,發兵殺略衛司馬安樂、光祿大夫忠、期門郎遂成等三輩,及安息、大宛使,盜取節印、獻物,甚逆天理。平樂監傅介子持節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之北闕,以直報怨,不煩師從。其封介子為義陽侯,食邑七百戶。士刺王者皆補侍郎。”
這份詔書羅列樓蘭的罪行,與之前的那份詔書相比,顯然意義更深刻一些。
——師出有名!
大漢天下,還是有不少人講究這個的。
——不義之戰是有害國運的!
元鳳四年,七月乙巳,範明友以擊烏桓,獲王,虜首六千二百之功封平陵侯,傅介子以平樂監使誅樓蘭王,斬首之功封義陽侯。
至此,所有事情都告一段落了。
範明友專心地做自己的度遼將軍、衛尉。倒是傅介子,待了沒幾日,便上書,請往西域。
霍光沒有同意。
——以傅介子如今的身份地位,一般的官職是安置不了他的,但是,像大鴻臚、典屬國之類的官職,又都是有人的,眼看著一時半會也空不下來,因此,傅介子不樂意留在長安也是人之常情。
——但是!
——西域不行!
——如今,傅介子之名在西域真的是有小兒止啼的功效!
——而且,一直以來,漢對西域都沒有正式地進行管理,現在,藉著傅介子的聲勢,固然是可以多做許多事,但是,那樣……西域還是漢的西域嗎?
——對傅介子本人來說,西域……恐怕也更自在一些……
——太自在了……人就會失去敬畏之心……
因此,霍光沒有同意,甚至因為傅介子的請求,而懷疑其心存妄念……霍光自然是不喜的,也就更不可能孝慮用他了。
不過,傅介子也是大氣豁達心性,見為官無望,便乾脆去了義陽。那是南陽郡平氏縣下的一個鄉上,卻是他的封邑。在那裡,他度過人生最長的一段時間,直到暮年,因為唯一的兒子身犯重罪,肯定無法嗣侯,他才帶家人回到了北地的故里。(注2)
——元康元年,傅介子薨,子敞有罪,不得代,國除……
……
對劉病已來說,孝文廟正殿如此,傅介子的遭遇如何,他都不關心,也沒有辦法關心,他能關心的只是自己究竟將如何。
幸好,這一次,哪怕有流言議論孝文廟的火災乃天降戒,影影綽綽地提及“夏成周宣榭火”,也沒有再出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