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悔恨、諫言(1 / 3)

小說:長樂夜未央 作者:易楚

丞相府一貫都是很忙碌的樣子,畢竟,所有府寺中,丞相府的事務最多,屬吏也是最多的。

——丞相典天下誅討賜奪,吏勞職煩,故吏眾。

——元狩六年,丞相吏員共計三百八十二人。如今的丞相府,屬吏掾史的人數只有更多,不會更少。

今日的丞相卻是寂靜無聲,平常吏員往來不絕的廊道上空無一人,所有官吏待在屋中,不敢輕易走動。

——大司馬大將軍對丞相的責問,在朝中,已經是無人不知了。

說是責問,也有些過了,所有的訊息中可以確認的一點是,霍光當時只是問前來送奏書的田千秋:“君侯何以擅召二千石以下?”田千秋未答。

東西曹中也有人為田千秋抱屈:“何為擅召?君侯總領百官,如何不可召中二千石?”

當然也有人覺得霍光的問題並非毫無道理:“主少國疑本就是多事之秋,若中外相悖,人心何安?”

說白了,如今既然是霍光秉政,田千秋也一直沒有任何意見,那麼就應當保持這種格局,畢竟,如今的大漢朝廷不是正常的情況,本就人心不安,各方觀望,自然是容不得內朝與外朝再有一丁點的衝突。

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少,但是,也並非都支援霍光。

霍光的權勢太重了,自從燕王案之後,似乎是少了制擎之人,霍光的行事更加無所顧忌,在有些事情上甚至讓人無法忍受。

比如說,除了幾個親信,尋常吏民得以拜見大將軍時,不僅要露索去刀兵,還要被兩吏挾持。

丙吉曾經向霍光引薦過幾位在太常受業的儒生,其中有一位就是因為這般待遇,而直接求去,並且直言:“不願見。”但是,當時,一行人已經到大將軍府。那裡豈容一介儒生來去自如?大將軍的屬吏自然不答應,於是就直接鬧騰開了。霍光聽說了,也很乾脆,讓屬吏不必挾持那位儒生。然而,那位儒生到了霍光面前,卻對霍光說:“將軍以功德輔幼主,將以流大化,致於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頸企踵,爭願自效,以輔高明。今士見者皆先露索挾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禮,致白屋之意。”一番話說下來,霍光也沒有發作,但是,一同來見的幾個儒生都被補為大將軍史,只有那位儒生,沒有被霍光除用。

那位儒生姓蕭,名望之,字長倩,乃是東海蘭陵人。好學,治《齊詩》,事同縣後倉且十年。以令詣太常受業,復事同學博士白奇,又從夏侯勝問《論語》、《禮服》。京師諸儒稱述焉。

很顯然,獨攬大權之後,霍光已經有些容不得逆耳之言了。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稀奇事。身居高位者多是如此,一朝得志便把權行的更是不在少數。

想想將曾經得罪自己的官吏招到麾下直接斬殺的李廣,再想想直接射殺九卿的霍去病,霍光絕對算是心胸寬廣之人了!

對於朝中官吏來說,大司馬大將軍秉政也許有種種不妥,但是,有一條是肯定的——至少這位大將軍的確鎮得住大漢天下。

——盼著天下大亂,從中取勢的,總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

無論如何,對剛剛經歷過之前的大逆案的官吏來說,大將軍與丞相不和絕對不是什麼好訊息!

——大逆案不是說元鳳元年的舊事,而年初那場因異象而引發的風波,並再次引發一場大逆案。

——這一次……不道……與大逆又有多少區別呢?

——大逆不道一向都聯著用的!

——如今只是侯史吳罪犯不道,以後呢?

——將會牽連多少人?

誰能說得清楚?

當然,對於丞相府中的屬吏掾史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丞相會不會被牽連……

其實,這個問題在大多數人看來,答案是確定的——如果不是對丞相不滿,那位大司馬大將軍又怎麼會說出那樣的話呢?

田千秋也是這樣想的。

事實上,田千秋在霍光說出“擅召”二字時,就已經後悔了。

——他怎麼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呢?

——他簡直就是在挑釁霍光的權力啊!

田千秋覺得自己真的是關心則亂了。

——霍光一直說著朝議,但是,只看他與御史大夫寺之間推來讓去的功夫,就知道,他究竟有多想用朝議了!

到這會兒,田千秋才有些轉過味來——看起來,霍光是真的只是想拖些時間……

這樣想著,田千秋就恨不得打自己幾個耳光——這下倒好……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