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 皇后下詔,御史奏劾(2 / 3)

小說:長樂夜未央 作者:易楚

長秋一怔,抬眼看了皇后一眼,卻只看到皇后一臉興味地望著自己,似乎真的十分好奇。

“禁中、後宮並無議論。”中長秋硬著頭皮回答。

兮君沉默了一會兒,便擺了擺手,長御隨即示意中長秋退下。

又坐了一會兒,兮君才開口吩咐:“我稍感不適,且免朝請。”

“諾。”隨侍的一名長御低頭應下,隨即便悄然退出殿。

皇后傅母一直在一旁侍奉,這會兒見皇后神色不豫,端坐不語,便忍不住低聲勸道:“中宮不必多慮。此乃大將軍之令,中外必不敢議論。”

——以霍光如今的權勢,誰敢多說一個字?

——更不必說,此事還佔著為天子身體著想的大義之名!

兮君不由輕笑,點了點頭,倒也認可傅母的解釋。

——應當是如此!

——雖然肯定有人不滿,更有人不悅,但是,只要沒有人敢說出來,就可以當無事!

——至少,她能省事、省心!

想到這兒,兮君倒是愉悅了不少,心中原來的擔憂更是去了大半。

與此同時,霍光看著大長秋宣頒的皇后詔,卻是哭笑不得,同在室內的幾人更是面帶憂慮。

“幼公似覺不妥?”送走大長秋,霍光便直接點了其中一人詢問。

“皇后詔中直言大將軍上書,與將軍名聲無益。”杜延年委婉地指出詔令中的問題。

杜延年也挺意外的——皇后竟然就這樣直白地說明,此詔出自霍光之意!

——這是對霍光表示不滿嗎?抑或者……根本就是抗拒?

霍光不由失笑,轉身返回室內,待眾人都坐下了,才看著杜延年笑道:“皇后詔中不言我之意,中外即信,此詔出自皇后之意?”

眾人一愣,卻是無言以對了。

——誰會相信?

——沒有霍光的授意,十一歲的皇后會下這種禁令?

——即便是他們都無法說一個“信”字啊!

見眾人無語,霍光也沒有再說什麼,笑了笑,便問起另一件事:“幼公方才要奏何事?”

方才,杜延年匆匆過來,明顯是有急事,卻正與大長秋趕到了一塊兒,因此一直沒有說。

自元鳳元年起,雖然張安世是右將軍兼光祿勳,也是霍光認可的當朝第二人,但是,真正在霍光身邊,協助其處理事務的卻是杜延年。

——太僕、右曹、給事中。

雖然不比張安世顯赫,但是,杜延年的官職都是參政決事的內朝官職。

兩年來,朝中官吏都習慣了由杜延年開口,將霍光的各種意思表達出來。

——吏民上書言便宜,輒下延年平處復奏。

——言可官試者,至為縣令;或丞相、御史除用,滿歲,以狀聞;或抵其罪法。

可以說,現在,還能向霍光進言的,除了張安世,就是杜延年了——張安世素來謹慎,不是萬不得已,素來是不開口的;即便是開口,別人也未必有機會知道。

這會兒,諸人自然將注意力從後宮事務上轉到杜延年將要說的事情上。

聽到霍光發問,杜延年收斂了神色,取出一份奏書,恭敬地遞到霍光面前的漆几上,同時低聲解釋:“侍御書劾奏。”

霍光一怔,隨即也沒有急著看那份奏書,而是問杜延年:“因何事劾何人?”

霍光領尚書事,按道理,所有奏書,他都是清楚的,但是,每日官民上書不知凡幾,他又怎麼可能一一過目?而且,近來,他的注意力也並不在尚書事上,奏書之事,一直由杜延年代其處理。

杜延年尋思了一下,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謹慎地問了霍光一個問題:“大將軍是否記得桑遷?”

“桑遷?”霍光皺眉,“與御史大夫有關?”

這個“御史大夫”自然不是指現在任御史大夫的王,而是指王的前任,因謀反伏誅的桑弘羊。

杜延年點頭:“桑遷乃桑弘羊之子。”

霍光回憶了一會兒,總算有了一點印象,點了點頭,示意杜延年往下說。

“燕王、長公主與左將軍謀反時,桑遷出逃,曾匿於其父故吏侯史吳處,後遷被捕得,未曾詳詢即伏法,故無人知此事。”

杜延年解釋得很詳細,霍光知道其必有緣故,也沒有催促,只是認真地聽著。

杜延年的語氣更加謹慎:“去歲六月,赦天下。吳自出繫獄。廷尉與少府治此案,皆以為‘桑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