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宴無好宴(1 / 3)

小說:長樂夜未央 作者:易楚

鄂邑長公主平素起居都在承光宮,然而設宴就不方便在承光宮了。

承光宮位於上林苑中,乃是禁中宮殿,出入都有極嚴格的規矩,最起碼,沒有侍中、中常侍之類的加官,等閒官吏是不能進入的。

偏偏這一次設宴所請的賓客,有不少都是不能出入禁中的。

因此,宴席便放在了鄂邑長公主在長安的家中。

長安城中的長公主家遠談不上奢華,與一般千石官吏的住所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畢竟,那還是鄂邑長公主成為長公主之前的家宅。

不過,這座屬於長公主的宅院,長安人倒是無人不知。

後元二年之前,鄂邑公主不過就是一個普通的寡居公主,雖然有兒子傍身,但是,因為其夫家失侯,母子二人也僅是衣食無憂,遠談不上顯赫,長安城中的顯貴們也根本沒有將其放在眼中。

直到劉弗陵即位,作為少帝唯一的姐姐,在少帝既無嫡母,也無生母的情況下,鄂邑公主成為了唯一可以撫養少帝的人選,於是,益封湯沐邑,尊為長公主。這個原本毫不起眼的公主一日之間便成為了大漢最尊貴的女人。

隨著鄂邑長公主身份的改變,她的子嗣自然也不復以往的不起眼。

始元二年,她的孫女成為河間王劉慶的王后。(注1)

河間王一脈傳自景帝次子獻王德。

孝景前二年劉德以皇子被立河間王,其好儒學,被服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之遊。又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本人學舉六藝,又於國中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

元光五年,劉德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然而,也就是同一年,劉德薨,在位共二十六年。河間中尉常麗向漢朝奏報時,說:“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大行令按制奏諡:“諡法曰‘聰明睿智曰獻’,宜諡曰獻王。”

景帝諸子中,劉德是難得的賢王,與一般諸侯王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孝武皇帝在位五十年,諸侯王動輒得咎,河間王一脈卻是安安穩穩地傳了四代,可見家風整肅了。

劉慶乃是獻王的玄孫,於天漢四年嗣王。因為其曾祖、祖父以及父親在位時其都不長——其曾祖共王不周僅嗣王四年即薨,祖父剛王基嗣王十二年薨,父頃王緩嗣王也不過十七年便薨——劉慶嗣王時不過束髮之年。

獻王好儒學,家學淵源,河間一脈行事多從儒家,因此,雖然嗣王,劉慶仍然直到二十才行冠禮,隨後才開始議婚,準備立後。

——當時,今上已經即位,鄂邑公主也成為長公主。

無論是為了取悅天子,還是為了加強河間王一脈與皇帝的關係,反正,最後的結果是,年輕的河間王迎娶更加年少的長公主女孫為王后。

算起來,鄂邑長公主的孫女是孝武皇帝的外曾孫。——也就是說,雖然年紀更小,但是,王后比王還長一輩。

當然,這並不算什麼稀奇事,也沒有什麼不合禮、不合法的,自然不值得談論,而諸侯王的婚禮雖然熱鬧,但是,在長安人眼中也不算稀罕——就算是稚兒,也多從長輩口中,聽說過孝武皇帝尚是皇太子時迎娶長公主之女為妃時的場面;若是年歲足夠,還有不少人親眼見過大司馬大將軍尚帝姊平陽長公主的那場盛大婚禮。

儘管同為長公主,鄂邑長公主既沒有孝文皇帝嫡長女的財勢足夠鋪張出令人咋舌的嫁妝,也沒有衛青那般早已將逾制當成理所當然的盛寵在身,尚主之時,種種儀制足以讓人炫目欽羨。

不過,長公主家辦喜到底也有幾十年不曾遇過了,總是新鮮事,再加上之前兩年著實事多,長安人倒是殷切地希望這樁喜事能帶好兆頭,讓大家能夠太太平平地過日子,因此,也就唸叨得多了。

時至今日,大多數人都已明白,那樁喜事並沒有給他們、給大漢帶來什麼好運。

不過,那樁婚事卻是讓長公主家在長安城中的位置達到了盡人皆知的普及度,即使是編戶齊民也多能說出長公主家那座與身份毫不相配的“簡樸”家宅是在哪個閭里。

——即使當時不在長安,只要不是三年五載之後才來的,也多是聽人說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