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朝是什麼?
如果問那些經歷過孝武皇帝統治的漢人,無論是勳貴百官,還是布衣士子,都會既羨慕又不屑地回答——也就是天子的一幫近臣而已!
按照漢室舊制,丞相總領政事,公卿百官皆由受其統轄,天子雖然至尊,但是,日常事務並不經手,其中就包括對各級官吏的處置權。在先帝之前,即使如景帝所重用、信任的晁錯,丞相也完全可以不經天子即行處置。
正是丞相的權力極大,先帝即位之初,魏其侯竇嬰與武安侯田才是為丞相之位爭得你死我活。
當魏其侯與武安侯相繼過世後,也許是因為厭惡了丞相權勢與由此引發的爭鬥,孝武皇帝開始將丞相的權力的架空,將諸多權力收回己用,尤其是兵權。
——自武安侯之後,孝武皇帝連總掌兵事的太尉都不授人了。
自然而然地,天子近臣的權勢開始加重。
因為對外用兵,天子近臣中最多便是將軍,並逐漸形成了被朝野稱為“內朝”的決策層,丞相為首的公卿百官則被相應地形容為“外朝”。
內朝的核心自然是天子,那些親信近臣的官職大多秩位不高,必須完全依靠天子的寵信。相比之下,諸將軍在內朝的地位就相當高了。
元朔五年,衛青拜大將軍,正式將諸將軍皆屬其麾下,在內朝之中,衛青自然是居於首席,而在朝堂之上,按照制度,大將軍仍應居於丞相之下。儘管不便隨意更改舊制,可是,先帝卻很明顯地示意群臣皆以大將軍為尊,當時,武帝的權威已重,百官不敢違逆,除了耿直的汲黯,公卿百官見大將軍時皆行拜禮以示尊敬。
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同為大司馬,並令霍去病所任驃騎將軍的秩祿等於大將軍,但是,因為大將軍仍位於驃騎將軍之上,內外仍以衛青為首。只是衛青日漸隱退,並不常出面處置事務,大部分的事務都由更加年輕的霍去病的處理,朝野內外也不無揣測疑慮。
只是,誰也沒有料到,先過世的竟是霍去病。
元狩六年的歲末九月,爵拜冠軍侯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薨。從那以後,衛青以大司馬大將軍之位統領內朝,直到元封五年辭世……
在元狩六年之後,孝武皇帝正式罷除太尉之職,由大司馬大將軍掌武事……
——從制度來說,加大司馬之官的將軍就是與皇帝各掌一半虎符的人。
武帝十六即位,上有竇、王兩太后,下有魏其、武安兩派外戚,對權力不可謂不看重。所謂名正是言順,對於授官授職,自然各有深意。
上官桀一直以為,先帝選擇四人輔少主是為了讓他們彼此制擎,以免架空少帝,現在,他忽然明白——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四人中,桑弘羊是御史大夫,毫不含糊的外朝副相,儘管他從少時入仕就身處內朝,但是,武帝的定製是內朝統轄外朝,因此,同樣受詔輔少主,他卻不能碰上傳下達的尚書事;其他三人雖然都是直接遷為將軍,都是內朝的職位,卻只有霍光一人加了大司馬。
——內朝以大司馬大將軍為首是武帝的定例。
——那詔令根本就是將三人都置於霍光的統轄下!
儘管室內擺放了好幾只溫暖,又有屏風錦帷遮擋,可以說是溫暖如春,但是,想到處外,上官桀硬是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阿翁?!”
上官安如何看不出父親的驚駭,不由低聲輕喚。
上官桀的臉色煞白,眼中是多年未有的驚恐之色。
——那位年邁的君王在彌留之際作如此安排……是無心之失……抑或是有意為之……
——若是後者……
“阿翁!究竟怎麼了?”上官安愈發驚惶,顧不得禮數,連忙追問。
上官桀將手攥緊,死死釘在漆几上,幾乎是咬牙切齒地道:“周公輔成王……”
“嗯?”上官安被父親弄糊塗了。
砰!
上官桀狠狠地捶了一下面前的漆幾,令漆几上那隻頗有份量的鎏金銅製博山爐都禁不住振動了幾下。
上官安不敢再出聲,低下頭,生怕被父親發作。
“難怪他當初不想讓孫女入宮!”上官桀憤恨不已,卻全然忘記了,三年前,他們父子商議確定這事的時候,根本沒把霍光的意見放在心上,甚至將之視為一個籌碼。
聽到父親這樣說,上官安訝然失色,半晌才勉強鎮定下來,一開口卻發現聲音仍然十分顫抖:“阿翁是說……大將軍……根本就是……稟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