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聶峰也帶著隨身兵士起程之後,才不緊不慢地跟在後頭。如果是用御劍或是遁法,那去長安對他們來說自然用不了兩三天,但跟在別人後面又不一樣。這年頭既沒有飛機火車,連汽車都沒有,普通人要從道州前往京城,就算快馬加鞭也要花上半個月。
大部分的時候,風魂就帶著隱娘在山野間清心修行,傳她道法。隱娘本就天生慧根,學起來也是極快。
一天夜裡,風魂想起藏在隱娘體內的那神秘真氣,於是就讓她躺在地上,自己伏身吻了上去,再一次檢視她的經脈和體內魂魄。果然,有一個類似元嬰卻又還很渾濁的東西藏在她的體內,風魂猜想,這必是隨著隱體的多次轉世卻仍然存留下來的仙家道胎。
於是,他將太乙白玉輪教給隱娘,在修行的時候,兩人就以正跪的姿勢陰陽對坐,身體雖然不接不觸,卻自有陰陽二氣互相交感。這種修練方式在效果上雖然沒有雙方嘴唇接觸那樣明顯,卻更安全得多,正宗的道家修行講究的本就是沉思靜慮,心無所求而道法自成,口舌接觸的方式只能在關鍵的時候用於恢復元氣、益本還元,並非長期修煉的好辦法。
而那種以性交為主的鼎爐之術,雖然能夠透過採補真陰快速增長元氣,提高神通,對道德本身卻是有損無益,尤其是隻採不補的採花行徑,更是傷天害理。
這並非是說修道之人就應該將性愛之事視作妨礙修行的毒蛇猛獸,如果行了房事就不能修仙,那玉皇和王母哪來的三十三個女兒?便是六御中的太極天皇和紫薇大帝,豈不也都是各有子女?
只是真正的仙家道法講的是苦修和隨緣,若是想透過採補又或是其它手段讓自己的能力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那就近於魔道了。
在山中的這些日子,隱娘體內那渾濁的道胎開始慢慢凝聚成形。
而在隱娘練劍的時候,風魂也會把陰陽鏡拿出來翻看,回想著在與耀魄天尊戰鬥時出現的異常。它為什麼好端端的會去吸食靈凝和耀魄天尊的血?它陰寒之面映出的那詭異畫面,是否真的就是回到未來的通道?
直到現在,風魂仍然記得那景象裡顯現出的高樓大廈和有紅綠燈的都市街道,以及自己那想要躍入其中的衝動。
而現在,不管他怎麼去試,那景象卻再也沒有出現。
他甚至找了個破碗,並將自己的手割破,盛了一碗血再倒上去,然而血液只是沿著鏡面慢慢流下,沒有半點沾在鏡上。
“為什麼它吸靈凝和耀赫威的血,卻不吸我的?”風魂想著,“它是靈凝祭煉出來的,吸靈凝的血還可以解釋成寶物噬主,但耀赫威和靈凝半點關係也沒有,它又為什麼要去蝕他的血?”
那日在九凝山,他和紅線一同被鎮在冰湖之下,後來發生了什麼事他已是一無所知,而脫困之後,也一直沒有人告訴他,那耀魄天尊其實是靈凝的親生父親。
這真相直到現在也只有當時在場的那幾個人知道,不管是慧紅還是許飛瓊,甚至是靈凝自己都不知道,自然也無法告訴他。
他怎麼也研究不出這寶鏡的陰寒之面到底有何名堂,最後只好算了。
從道州前往京城,需要繞過洞庭湖,透過長江,再由荊州沿著官道經襄州、商州直達長安。
在經過洞庭湖時,風魂想起還沒有嚐嚐唐朝的美酒,於是帶著隱娘來到洞庭湖邊的一座酒樓。他們登上酒樓,要了些好酒美菜。隱娘雖然已經辟穀,但酒卻並不算在五穀之內,她在師父的強拗下喝了一些,臉紅紅的,煞是豔麗。
而風魂從來就沒有正正經經地闢過谷,就算曾有三百多年不吃不喝的經歷,那也是被迫的,並非心甘情願。他坐在臨窗之處,身邊又有微醉的美麗少女做伴,自是心曠神怡,其樂無窮。
自從穿越之後,他這也才是第二來逛酒樓,上次是由王妙想陪著,而這次卻是聶隱娘,雖然也算同一個人,卻是不同輪迴,讓人嗟嘆。
經過五胡亂華之後,胡風早已流入中原,唐初與東晉在許多習慣上已是全不相同。晉代時人們的傳統坐法還是“正坐”,即雙腿併攏跪在席上,而現在除非是極其正式的場合,大部分地方都已開始使用桌椅凳子。
而在詩詞方面,唐初也是處在由古體詩向近體詩開始轉變的時期。唐朝以前的古體詩不怎麼講究對仗,押韻較寬,而由隋唐時期慢慢形成的近體詩則要講究得多。
幾個文人在另一側談論詩詞,隱娘在這方面也曾學過一段時間,她學東西本就天分過人,自然也極是精通。風魂見她喜歡,想起自己初識王妙想時對她裝風雅,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