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上什麼?況且毀人身體,太傷天和,自我而起,中國不設太監!婦人不裹小腳!不行科舉!”
“志華,你又來了。這急脾氣何時能改?不設太監也罷了,這是帝王家事,外臣嘀咕幾句就完。可是你想想,不裹小腳,在臺灣那麼小的地方,田土財產都是你賜給的情形之下,尚有多大的阻力?放在整個江南施行,會有多少人暗中反對?咱們最多是勸諭百姓,令天下人知道小腳不好,慢慢改正也就是了。這傳統的東西,最忌用命令法度強迫改正,除非你放棄急圖天下,以十年之期治江南。以鐵血手腕鎮士民百姓,不然,休想有人聽命於你。至於科舉,我敢打包票,你今日宣示天下,明日失天下士人之心。”
張偉頹然一嘆,向何斌苦笑道:“求治之心太切,反到容易辦壞了事,我自然是知道的。其實我早想好了,上有好,則下必從。小腳等陋習民俗,我只需令臣下知道我的好惡,幾十年後,則風俗可變。科舉麼,八股必然廢除,考以臺灣官學中的各種學問,進士和明經做主官、明律可任充實刑部、大理寺、靖安部,也可任職地方,明算者可為戶部、稅務之人才。這樣又拉攏了士人,又能革除舊弊,可比一刀切了好的多。”
他見何斌微微點頭,因又笑道:“這些事不急,到是工商改革需快些著手。咱們臺灣以工商而富,江南地大而富庶,只需因勢力導,大力扶持,幾年之後,就是興旺局面。”
談至此時,兩人早便餓了,張偉因命人傳膳進餐,留何斌於宮內吃飯。卻又向何斌笑道:“吃飯非得叫傳膳,留你吃飯叫賜宴,什麼玩藝!”
因見那些留用的宮內御廚火伕川流不息的將一盤盤銀盤膳食送將上來,滿滿當當的擺了一桌,待張偉舉筷,方將盤上銀罩取去。兩人挾上一口,皆是面露難色,勉強嚼上一口,便都吐出。
何斌向張偉大笑道:“這便是天子飲食?罷了罷了,我竟不敢領教。還是回去吃的好。”
明清禁宮御膳房承奉帝王膳食,卻都是用大灶溫火燒製而成,放於蒸籠內保溫,皇帝要吃,便隨時送上。是以再好的廚藝也燒不出好味道的菜來。張偉隨何斌笑了一陣,乃傳命道:“自今日起,不得用大灶溫火,改用小灶隨時燒煮,我等上片刻,也是不妨的。”
正文 第六十三章 倭亂(三)
那御膳房前來侍候的廚子哪曾見過這些大人物,聽得張偉吩咐,卻是坑哧坑哧答道:“回王爺,這是祖制,不好更改的。”
張偉將眼一瞪,喝道:“我是我孫子的祖宗,我今日定的規矩也是祖制,他偏就改不得?不準再說,快些下去用小火爆炒幾個小菜,送來與我下酒。”
那廚子忙不迭去了,炒了幾個小菜送來。雖沒有適才那麼花哨,張何二人吃將起來,卻是順口的多。兩人吃上一氣,張偉卻突然想起一事,向何斌問道:“適才在奉天殿時,卻沒有聽你說起改革幣制一事,難道這些大佬們不同意麼?”
何斌“吱呀”一聲,抿一口酒下肚,又撿起一塊腰花吃了下酒,方答道:“改銀錠為銀圓,主意雖好,此時卻行不得也。”
見張偉詫異,何斌停籌,正色道:“江南大定,所為何來?不過是百姓圖個安穩,縱有明朝餘孽想有心攪風搞雨的,百姓們得了好處,也是不依。而你想鑄銀錠為銀圓,自此之後以銀圓為貨幣單位,這想頭是好。一來省銀子,二來沒有什麼火耗可言,西洋諸國,也都是這麼個幹法。你知,我自然也知,曾與外國交通貿易的大商人們也是知道。可是內陸百姓知道什麼?好不容易過幾天安生日子,你便要東改西改,把他們手頭上的銀子弄了去改成一塊塊銀幣,百姓知道什麼?只當是上了官府的當,好好的銀子沒了!志華,那麼立刻便是天下大亂!再有,咱們與外國貿易,都是順差,他們的銀子一直水淌也似的往中國而來。咱們設立稅務海關,就是打算把原本的走私貿易弄成正式官立,把流入大商人腰包中的銀子掏出來,交給政府。改鑄銀幣後,外國人要求用銀幣交易,該當如何?商人們使用銀幣交稅,而內陸百姓卻不肯使用政府鑄發的銀幣,還是用白銀、銅錢。這樣咱們不是做了冤大頭麼!此事斷不能急行,待各地銀行成立,咱們在百姓中有了信譽,有了本錢,那時候再改幣制,阻力便小上許多。況且你要大興教育,十來年後,那些學了新知識的孩子當家做主了,自然知道你的想法,不是比現在容易許多麼。”
“是了。中國改革何其難也!王安石當年道: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這是多大的勇氣,我佩服他。”
兩人都是喝的微醺,張偉今日雖此時稱王,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