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就沒有答案!”
葉昊天見現場的形勢幾乎失控,探手將地藏三寶之一的佛磬取了出來,輕輕一扣,頓時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聲音雖然不大,卻能直透眾人心底,臺下的人們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接下來,葉昊天聲音宏亮地自問自答:“什麼是佛?佛就是‘已經覺悟的人’。明白一切煩惱都是因緣和合,徹證寂然不動、光明遍照的覺性,能夠遠離煩惱,朗然大覺,就稱為佛。”說完這幾句話,他再次扣擊兩下佛磬。
磬聲入耳,臺下近乎一半人陷入了沉思,不過還有一半人在大呼小叫:“這道理誰不懂?可是誰又能真的成佛?我看不過是痴人說夢而已,根本無法煉成。”
葉昊天不理眾人的發難,接著道:“佛的本質是一顆佛心。修佛的目的和結果都是為了那顆恆久至上的佛心。佛法最主要的內容,在於教導人們息下生滅妄心,體悟本來不生不滅、無實無虛、無憂無慮的真心——常住真心。換句話說,是要人們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也就是明心見性!”
他一邊說一邊在臺上走來走去。時不時敲擊佛磬一下,沒多久臺下的聽眾逐漸安靜下來,還在吵嚷的人越來越少。那些人大概魔性較深,極難一下子安靜下心來。
葉昊天努力回憶在九華淨土所得到的關於佛家的記憶,同時回味自己讀過的所有佛教經典。毫不保留地接著說道:“佛心究竟是什麼東西?佛心是佛家修行的果子,它包括戒、定、慧三層境界。這就是佛法的總則,一切佛法都不離戒、定、慧。清淨無染就是戒;寂然不動就是定;觀照無礙就是慧。
如果將佛比作一顆數,戒便是樹根,定是樹幹,慧就是樹上開的花兒。
如果將修佛比作祛除心魔,戒就如防賊,定如縛賊,慧則如殺賊。
所以說要想修佛,第一步必須打好‘戒’的根基。我今天要講的主要就是戒!“
這時臺下有人在指指點點大聲譏諷:“看看!支那人不知變通,佛經上說什麼就是什麼?連一點自己的體悟也沒有!”
葉昊天彷彿沒有聽見一般,微笑著將監天神尺取了出來,運起功力迎風抖了兩下。
那些臺下站著吵嚷不停的人頓時矮了一截,彷彿小孩子說謊被父母忽然揭破一般,心理頓時有些慌亂。
臺上另一邊坐著的老僧卻覺得心中一陣悸動,整個人都變得惶惶不安起來。
葉昊天拍著監天尺沉聲問道:“大家知道我手裡是社麼東西?這是一把戒尺,是來此途中由普陀山一位高僧給我的戒律之尺。它提醒我時刻警戒內心的妄念。
什麼是戒?戒是‘正順的解脫之本’,也是‘無上菩提本’。
戒如大地,如房之基,房子建得牢不牢,就看地基挖得夠不夠深。
戒定慧三學義戒為首,由戒生定,由定生慧。
昔年世尊入滅前弟子問:“您老走後我們依靠誰?
吾佛慈悲教示:“以戒為師‘!”
直到這時,臺下眾人才逐漸安定下來,葉昊天的講經也變得相對容易了很多,只聽他從容闡述道:“持戒能使我們散亂的心獲得安定。不論行善斷惡,不論離苦得樂,戒都有決定性的作用。
佛家看來,人在世間,其地位之高下,不在於他的種族是否尊貴,色相是否莊嚴,更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是在於他有無崇高的德行,有無修持的佛心。一個沒有戒、定、慧的人,縱使他富可敵國,外表端嚴,在佛看來,與禽獸相差無幾!相反的,一個能夠嚴守淨戒,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就算他地位卑微,沒什麼見聞,依舊可尊為人間勝士,值得每個人敬重!“
聽到這裡,忽有一人從臺後遠遠的地方站起身來,大聲反駁道:“持戒是對人性的束縛。佛教的戒條那麼多!礙手礙腳!好好的‘自由人’不做,偏偏找來戒繩,把自己綁得死死的,這種事我們大和民族做不來!也不屑做!”
葉昊天定睛一看,發現說話的竟然是手下敗將木谷虛,看來他前日輸棋所受的重創已經無礙了,只不過覺得沒有面子,所以才作得那麼遠。
葉昊天左手拿著佛磬,右手握著監天尺。以尺輕擊佛磬,發現隨著節奏的高低起伏,竟能自稱曲調,儼然是一首《大悲咒》 。
他心中高興,口中說道:“木谷先生所言乍聽似乎有理,然而實情並非如此。先生以為戒律是一種束縛,用一種煩惱的心來對待佛的戒律,這種心態首先是不正確的。
受戒律有很多好處。戒律其實是佛對我們無明眾生一種最好的保護。如果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