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1 / 4)

他還有閒暇聽鳥聲蟬啼嗎?

有的人過著沒有節制的生活,無法自控的生活,他們走不出自己,他們有思想,但是仍然走不出平凡。

如果喝酒是為了逃避,那麼醒來會更加徹底地面對。

韋一,作家。出版有長篇小說《桃花夜》。

謝有順 人為什麼恐懼

謝有順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人對不存在的東西會產生恐懼。探查這個問題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比我們探查一部作品更能有效地觸及心靈的秘密通道。照英國神學家詹姆士?裡德的說法,“許多恐懼都是來自我們對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不理解,來自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控制”,“為了實現完滿的人生,需要我們做的第一事情就是去獲得控制恐懼的力量”。在現代社會,恐懼越來越有力地折磨著我們,到了每一個人都無法規避的地步,這讓我想起19世紀英國詩人和散文家麥爾茲同他的朋友一道訪問埃及時,有人問他,假如允許他問一個問題,並保證能得到回答,他將向斯芬克斯提出什麼問題,麥爾茲說,他將提這樣一個問題:“宇宙對人類是友好的嗎?”這個懸而未解的問題,困擾著許多自恃聰明的人,讓人倍感世界無常。正是由於人的有限與渺小,比之於宇宙與世界的深不可測,差距太大,才使人對許多無法理解的事物生出恐懼。比如,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都幼稚地認為“四”、“十三”這些數字會給他們帶來不來不祥,可見,面對世界的無常,人是多麼脆弱而無助。

還有許多具體的事物,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使人不得不恐懼。比如,苦難,或者說精神創傷,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不說人類歷史上那些血腥、黑暗的段落,就是現在,思想貧困,情感頹廢,愛情正走向慾望,高貴的精神正在世俗化的生活中退席,暴力增加,無處不在的核威脅,等等,都已經把人類推向了危險的邊緣。這個問題重重的世界,不是人類所能輕易承擔的了。尼采所預言的“超人”並沒有誕生,而現代人卻承受著“超人”才能承受得起的生存重負,這就是他們為何恐懼和絕望的原因。精神問題也是如此。人從文藝復興之後被確立為宇宙的中心,存在的終極,人便開始要為自己的生存負責,這就好比要把亞特拉斯肩上的世界扛在人的肩上一樣,最終會被壓垮。人要為自己所作的付出代價。一次又一次存在的挫折,把生存的嚴峻性擺到了每個人的面前。在弗洛伊德時代,人類遭遇的還只是性受挫,到現在,成了生存的受挫,顯得更加嚴重了。悲劇也許正是這樣開始的: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根本無力為自己承擔一切。我現在回憶起那些古代聖徒跪在地上禱告的情形,他們可以將心中一切的煩惱、痛苦、不幸向那位至高者傾訴,傷心的眼淚可以向他而流,難以負荷的生存重擔可以交託給他,是多麼的幸福啊!

可是,20世紀的人類選擇了自我承擔的道路,這樣,離棄了神聖的信仰,除了人的顧影自憐之外,還有誰來安慰我們呢?當我讀著梵高寫給他的戀人的書信時,我感到這個孤獨的畫家是那樣地需要愛與慰藉;繪畫大師畢加索,一生都用立體法則繪畫,將人抽象成一些線條和方塊,可是,他將他的妻子與情人卻畫得充滿人性,這說明畢加索希望在這些情人的肖像中找到安慰;弗洛伊德在寫給戀人的信中也說:“小公主,當你來到我身邊時,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說明弗洛伊德也渴望在愛中得安慰,只是,他說出這樣的話來,與他自己所堅持的理論差距是多麼的大:弗洛伊德認為性是一切事情的最終目的,他在理論上並不相信有愛的存在。但只要你是一個人,裡面就有一個原初的渴望真愛的本質,這個本質將咒詛弗洛伊德那種以性為中心的思想。當弗洛伊德說出“請無理性地愛我吧”這句話時,你無法想象他的內心經歷著一種怎樣的荒謬和寒冷。

梵高、畢加索、弗洛伊德的例子指明瞭一個共同的事實:人與自我分離了,即存在與本質的分離。就如卡夫卡所說的那樣,我說的與我想的不一樣,我想的又與我願意想的不一樣。這些分離的事實使梵高、畢加索、卡夫卡、弗洛伊德等人深深地陷於恐懼和絕望之中。他們無法使自己成為想要成為的那種人。更嚴重的是,每個人所生活的文化境遇彷彿都是一個巨大的繭,把自我囚禁在裡面。這個繭導致人不單不能順暢地與他人交流,甚至與自我的交流都疏離了。交流的不可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交流,而是人格與人格之間的交流)所帶來的一個結果是:每個人的我都成了孤獨的我。孤獨,真正的孤獨。我想起安東尼奧尼的電影《放大》,整部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