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罪魁禍首
人們常說,吸菸“有百害而無一利”。然而,在吸菸者的眼中,正是由於香菸的“一利”、“二利”甚至“百利”,才讓他們對吸菸總是戀戀不捨。提起吸菸的理由,菸民們的回答大多是為了“放鬆心情”、“緩解精神壓力”、“控制體重增長”、“清神醒腦”,還有些人吸菸是因為“喜歡香菸的味道”,或者“形成了固定的習慣”。綜合以上回答,我們大致可以將吸菸的理由歸結為三點:即“身體性依賴”、“精神性依賴”和“習慣”。這三者互為關聯,形成了一個“惡性三角形”,從而使戒菸變得困難重重。在反覆吸菸的過程中,這個“惡性三角形”會變得更加牢固,而其中的罪魁禍首就是香菸中的尼古丁。
如果沒有香菸,吸菸者會出現身心活動能力減退、犯困、頭腦呆滯、思想不集中、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等多種症狀。而這些症狀的出現,正是在身體感知到失去尼古丁之後發出的悲鳴——這就是所謂的“身體性依賴”。
“精神性依賴”是指,在人們不斷吸菸以獲得*與陶醉的過程中,這種*與多種感情的起伏產生了某種密切聯絡,從而導致人們在意識上形成了一種“沒有香菸就無法思考人生”、“就活不下去”的狀態。比方說,有人要在會議中彙報自己的工作進展,在臨開會之前,他先抽了支菸,結果這次報告進行得十分順利;接下來,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都會“碰巧”抽支菸,而所有的難題也都“碰巧”獲得了圓滿的解決。這種情況下,就會慢慢地形成一種希望透過吸菸來緩解不安和煩躁情緒的想法。在思考問題、醞釀新方案或者想要走出困境的時候,人們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藉助香菸的力量,這些都是“精神性依賴”的具體表現。
所謂的“習慣”是指吸菸與人們日常生活的某種行為構成密切聯絡的一種狀態,諸如吃完飯、打電話或閒來無聊時都會抽支菸。一旦養成了打電話時吸菸的習慣,那麼,只要拿起話筒,就會形成“電話=香菸”的固定連結,從而條件反射性地想要吸菸。正是由於人的思想和身體已經記住了吸菸行為與某種動作之間的固定關係,因此不吸菸時,人們才會感到心緒不寧、口中無味,不知道應該如何打發無聊的時間。
試想一下,假如按照一個普通吸菸者每天吸20支菸、每支菸抽10口計算的話,1天就要抽200口煙,1年下來,就要重複7萬多次吸菸的動作。因此,在一打電話就吸菸的反覆重複中,形成“電話=香菸”的固定連結也就不足為奇了。簡而言之,一旦日常生活的某種行為與吸菸之間構成了聯絡,人們就會在每天不經意的生活中條件反射性地吸食香菸。
很多人喜歡將無法戒菸的原因歸咎於“吸菸已經形成習慣”,然而,這其實並不是單純的習慣問題,在其背後,還隱藏著“身體性依賴”和“精神性依賴”的深層原因。因此,戒除煙癮實際上就是擺脫或者從“惡性三角形”的束縛中求得解放的過程。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吸菸屬於一種藥物依賴
以前,菸草被歸類於嗜好品的範圍,而最近,人們對於將其歸為嗜好品的分類方法產生了質疑。由於不斷吸菸會陷入“想戒也戒不掉”的上癮狀態,因此,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將菸草納入了“依賴性物質”的行列。所謂“依賴性”,是指人們“對於某種藥物的強烈欲求,或者是在瞭解其對健康和社會有害的情況下卻無法停止的狀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亞歷山大?格拉斯曼博士)。
1987年,人們研究發現,香菸中的成分——尼古丁是形成依賴性的主要物質。要讓某種物質形成一種藥物依賴,需要具備三個條件:“精神性依賴”、“耐藥性”、“戒斷症狀”,而香菸完全具備了上述條件。因此,尼古丁被歸為與海洛因、可卡因等“毒品”具有同等地位的依賴性物質之列。
在嗜好品中,除了尼古丁以外,還包含那些能夠提神醒腦、放鬆心情的物質。例如,含有能讓人產生依賴性的化學物質——乙醇的酒精飲料、含有咖啡因的咖啡、含有可可鹼的巧克力、含有茶鹼的茶等。根據用法的不同,人們對這些物質也容易上癮,然而,對尼古丁的依賴程度比對這些物質的依賴程度要強烈得多。
令人感到吃驚的是,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有6成到7成的吸菸者都有著“戒菸”或“減少抽菸數量”的想法。在日本,人們將吸菸者比喻為“愛煙家”,在這部分人中,由於個人的喜好而抽菸的人數只佔了吸菸者的3~4成,更多的人則是處於“不想吸卻不得不吸”的狀態之中。另外,吸菸者翻譯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