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贏得他們的信任,沙勿略讓其他人像自己一樣,先從穿衣打扮做起、頭戴儒巾不再披散著頭髮,不能不戴帽子,因為在中國人看來,這是蠻夷的典型
特點並開始改穿儒服,放棄部分西式的生活方式,轉而學習中國禮節、中式生活方式,以求融入大明社會此外,應多多利用西方的科技知識、人文思想,引起大明知識分子對於天主教的尊敬沙勿略告訴他們:‘你們很快就會發現,中國人對‘實學’,比對天主教有興趣為了引起多中國人對我教的注意,我們最好以‘西儒’,也就是西方知識分子的身份出現,這就是我為何,讓你們帶三稜鏡、自鳴鐘、地球儀、世界地圖、以及各種科學書籍來北京,就是要利用一切機會,向中國人介紹天、物理等方面的知識……在這方面,中國人是很薄弱的,但他們熱衷討論研究,只要我們能引起爭論,並贏得爭論,自然可以聲名鵲起,贏得他們的尊重”頓一頓道:“中國人並不是一味的妄自尊大,只要能證明他們是錯的,咱們是對的,他們自然會傾慕西方科學,虛心向咱們學習,而後便有機會,把他們皈依我教”見他終於指出一條明路,眾神父不禁鬆口氣,卻聽沙勿略加重語氣道:“但我要提醒各位,這個國家雖然流行著各種宗教,但真正佔統治地位的還是儒教哪怕佛教、道教這樣的本土宗教,也必須將與儒家牴觸的學說去除,才能相安無事我們來乍到,加不能與儒家文化的衝突,
而是應該以一種‘補儒’、‘合儒’的配合姿態出現,這樣才能使對方接受我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沙勿略盜用了沈默的一句名言道:“為此,需要諸位努力精通,刻苦鑽研儒學你們會認識到,我教和儒學存在諸多相通之處比如兩者都相信一神論,都主張‘仁愛’,都重視精神道德修養問題,而這正是雙方彼此交流和理解的基礎但兩教在信仰觀、人性論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當雙方不可避免地出現衝突時,不要針鋒相對、恪守成規,而要暫時把我們的教義稍做些調整和變通,最大限度地把我教和儒家文化會通糅合,使之成為適合在中國生存的宗教大家不要認為,這是對自己信仰的不堅定,相信我,待到將來,天主的光輝照耀這片大地時,就是我教實現‘儒’的那一天”沙勿略的這些說法,不僅得到了其他神父的一致擁護,甚至還被總結為‘東方四條準則’,命所有進入大明的傳教士和教徒遵守,為天主教在中國迅站住腳,並興旺起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這是後話……沈默對這些西方傳教士,確實是寄予厚望的,在南京、在上海、在蘇
州、在杭州,其實已經有教堂出現,這都多虧了他網開一面而沈默之所以肯幫助他們,是因為他需要這種的交流對話他認為,思想的變革是任何變革的前奏,思想不變,任何改革都是徒勞中國的傳統文化,固然歷史輝煌,但亦因為歷史太久,已經死水微瀾,不再流動這樣的結果是,精華沉積在底,難見天日,糟粕漂浮在上,臭不可聞只有讓這湖死水流動起來,才能沖掉糟粕,讓精華重見天日,實現華夏民族的思想復興中國無法也不能重複西方文藝復興的老路,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希望能借那一縷西風,吹皺這一池渾水利用不同文化間乃至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對話,使大明的知識分子開闊眼界,認識到自身在科學、哲學等各方面的不足,繼而補我所短,對傳統儒家思想進行反思,希望最終能再現百花齊放的春秋勝景而西洋傳教士,就是他放進魚池的那條鯰魚,至於效果如何,只能留待時間檢驗了有些事情可以留待將來,但也有些事情必須現在就處理,呂宋使者已經到了北京,向皇帝求援的國書,就擺在沈默禮部簽押房的案頭但沈默的目光,卻落在另一份東西上那是王直送來的南洋最情報,自從得到沈默的允諾後,老船主便密切關注那裡的風吹草動,並透過
‘毛海峰——沈京’這條線,隨時向沈默傳遞訊息,以幫助他實現目標……透過各種情報分析,沈默已經可以對南洋發生的事情,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了……十年前,腓力二世成為西班牙國王,這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想把殖民地從美洲擴充套件到亞洲,把‘南海’變成‘西班牙的內湖’八年前,他寫信給墨西哥總督,反覆強調拓殖菲律賓群島的重要性他指令總督負責組織對菲律賓進行的遠征,四年前,經過細緻的準備,遠征軍於墨西哥出發,由富於冒險精神的海軍將領黎牙實比擔任總指揮;另一個重要人物是神父烏達內塔,他具有豐富的航海和殖民經驗,對太平洋航道十分熟悉,並擅長對土著居民進行拉攏分化此外,還有一批在征服南美過程中,積攢了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率領著先遣部隊,先在呂宋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