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部分(2 / 4)

創始人之一,但已經離開歐洲太久了二十多年來,他最好的兩個朋友……第一任會首羅耀拉已經去世十年,第二任會首萊內斯也於去年迴歸了天主的懷抱現在掌權的第三任會首博瓦迪利亞,雖然同樣對開拓東方領地野心勃勃,但希望由自己的人來完成好藉此功勞,實現自己的教皇夢所以去年一上臺,他便派了自己組織的傳教團,前來代替沙勿略的工作只是由於這些人到中國後,發現對這個龐大世界一無所知,暫時還離不開沙勿略的指引,所以才沒有馬上宣佈會首的命令,而是向沙勿略套取相關的情報然後,他們透過沙勿略的幾封書信,和對中國南方的一些認知,便自以為了解了大明的政治人情,認為取而代之的時機已經成熟當他們藉由沙勿略的努力,以進貢使團的身份進京後,就當仁不讓的接過了主事權,命令沙勿略走皇帝路線,不要被沈默牽著鼻子走身為最自律的清教徒,沙勿略無法抗拒會首的命令,只能按照他們說的去做,結果捅了馬蜂窩,險些把多年的努力付諸流水在面臨失敗的巨大壓力下,那些來的神父不敢再狂妄專行,只得請沙勿略

重做主沙勿略重掌權後,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要取得沈大人的諒解……沈默其實並不怪罪沙勿略,傳教士不是白求恩,不可能毫不為己、專門利人,他們來大明的一切行為背後,根本目地就是傳教但沈默為他們大開方便之門,卻不是為了讓天主的光輝照耀中國,而是要借這些精通科學和哲學的外國人,來為大明計程車大夫開啟一扇認識世界的窗戶所以他必須打消他們想走捷徑的念頭,把他們牢牢地固定在自己劃定的軌跡上在這片東方大地上,雙方實力過於懸殊,沈默甚至不需要親自出手,就能達到自己的目地對於這位年輕大人的想法,飽覽世情的沙勿略自然不會不知,起先他並不甘心被利用,但透過同伴進行試探,已經遭到了毫不留情的打擊瞭解到對方的態度後,沙勿略明白了,要想在這裡傳教,就只能被對方利用,而且還得把差事做好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獲得傳教的自由但光自己明白沒有用,還得讓同伴也明白才行好在沒用多久,他的同伴們就發現,僅取得皇帝的信任是沒用的,這位年輕的皇帝,並不像與他同齡的腓力二世,或者伊麗莎白女王那樣強勢相反,他只在乎自己過得好不好,而把一切政務都交給他的大臣們所以取得這些大臣的認可

,才是最重要的讓他們沮喪的是,那些京城的官員們雖然彬彬有禮,紛紛邀請他們去做客,但也只是對奇事物的好奇,多的是問海外的風土人情,打聽自鳴鐘、西洋琴的來歷,以及能否代購之類透過交談,他們發現京城高官對世界的瞭解,遠不如上海那些年輕而富有朝氣的官員,其對整個西方世界的認知,都透著妄自尊大,顯得支離破碎且不著邊際……而這正是傳教團遭遇困境的根源,因為《大明會典》裡只記載有西洋瑣裡國,並無大西洋國,所以京城官員普遍認為他們‘其人可疑,其國也真偽不可知’也富有學問的明朝知識分子尚且如此,不消提普通的民眾了,在老百姓心裡,這些西洋人形容醜陋、體毛濃密、且帶著濃重的味道只肯遠遠圍觀,絕不肯靠得太近,不會接受他們的禮物,完全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這種觀念層次上的錯位,使他們終於明白,自己的傳教事業將會異常艱辛便想拿出殺手鐧,透過提供免費早餐、向貧民派發衣食,來吸引下層百姓入會,卻遭到了沙勿略的嚴厲禁止,因為這是本土邪教的慣用手段,只能讓天主教蒙上邪教的標籤,害得大家都被抓起來砍頭終於體會到當初沙勿略感覺,神父們徹底沒了初來時的傲氣,誠心誠意的請他教導如何去

做雖然生他們的氣,但沙勿略以大局為重,還是把自己的心得和盤托出他對其他人講道:“首先,為了減少傳教阻力,在傳教初期,要堅持奉行上層路線皈依普通民眾自然容易,但我們不能像在印度那樣,一上來就打他們的主意因為這個國家的官員,像監視私產一樣,緊盯著他們的百姓,我們得到太多百姓的信仰,會被視為引起社會不穩的邪教,而遭到嚴厲的打擊”見眾人一臉失望,他話鋒一轉道:“但這並不代表宗教不能流傳,事實上,這個國家的人們,自由信仰著佛教、道教、儒教、伊斯蘭教等數種信仰,關鍵是要得到上層社會的認可假如有一批知識分子,如進士、舉人、秀才以及官吏等皈依天主,自然可以剷除誤會,得到認可,其他人也就容易皈依了”“所以我認為,一位知識分子的皈依,較一般教友有價值,影響力也大所以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的努力物件,不是大批民眾,而是大明的知識分子”沙勿略心中暗歎一聲,最終還是上了沈大人的賊船為了方便與中國的官員士大夫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