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邀求虛名。’於是罷議。
雖然本朝不復設宰相,但自從內閣升為中樞後,‘堂廚’又重新出現,專由負責皇帝膳食的鴻臚寺打理,自然規格夠高。當然有資格享用堂廚的,只有幾位大學士,至於那些司直郎和中書舍人們,吃的是‘佐史廚’,自然沒那麼豐盛。
內閣的食堂是由文淵閣的後殿改成的,外間是司直郎和中書舍人們吃飯的地方,此時已經坐滿了人,在一邊吃飯,一邊亂哄哄的說笑交談,見了大學士們從門口經過,也只是聲音稍小,而沒有停下來,更沒有人出來問安。這也是食堂用餐的一大特點,誰在吃工作餐時還能保證正兒八經的模樣?所以這裡也是衙門裡禮儀規矩最疏鬆的地方,被上下視為難得的放鬆。
進入內間,便是閣員們吃飯的地方,寬敞的房間內,鋪著提花地毯,掛著前宋畫軸,擺著官窯瓷瓶,佈置得十分雅緻高檔。但佔主要位置的,永遠是那張黃梨木的長方形餐桌。座位前已經擺好七套餐具,徐階在主位上坐定,其餘人等便分左右列坐。這時侍役便舉著托盤開始上菜……按照標準,閣員每人每月十五兩銀子的伙食費。這麼多錢,就是每天去大飯莊擺一桌,也勉強夠了。七個人湊一起,就是頓頓山珍海味,也是吃不了的,所以伙食款要被鴻臚寺貪汙大半。
當然閣老們操心天下大事,是不會去關注這些‘細節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