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起來叫作桓。桓圭長九寸,四面有稜,像宮室之形,所以安其上也。這種是頒給大國公爵的。第二種叫信圭。
信者,伸也,身也。像人身伸直之形,四面沒有稜,是望他慎行保身之意。其長七寸,是頒給次國侯爵的。第三種叫躬圭。
其長亦是七寸,上面削斜如半弓,命名之意與信圭同,是頒給又次國伯爵的。還有兩種是圓形,其名叫璧,中有圓孔,皆徑五寸,上面刻有谷與蒲兩種花紋,刻谷的就叫谷璧,是頒發給小國子爵的。刻蒲的就叫蒲璧,是頒發給小國男爵的。用谷用蒲的意思:谷所以養人,用蒲做席可以安人,都是取其有益於人的意思。子男等國地方不過五十里,尚不能成國,所以不頒給它圭,而僅僅班給一種璧。至於附庸,地方更小,尤其不能頒給了。
第三條是畫一器具,九州之大,雖分萬國,而人民交通往來,處處都有接觸關係。假使各自為政起來,種種都發生不便,那麼就不算統一了。所以太尉舜所注意的,就是度量衡三種一定要使它齊一。怎樣使它齊一呢?我國是農業國,萬事離不了農業,同一度量衡的方法,就是以五穀中之黍為標準。因為黍的顆粒最為均齊,並無長短大小輕重。拿一顆黍豎起來定長短,一黍之長就是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這就是度的標準了。再拿黍來定多少,一千二百黍為一龠,兩龠為合,就是二千四百黍,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
再拿黍來定輕重,十黍為櫐,百櫐為銖,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這就是量與衡的標準了。但是還有樂器的律亦是要齊一的。因為樂器與民風之正變,國俗之盛衰,古人認為有非常關係的。所以太尉舜於度量衡三項未齊一之先,先要使各國同一樂律。樂分有六陽六陰: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六個是陽;大呂,林鐘,南呂,應鐘,仲呂,夾鍾六個是陰。都是用竹做成,共總十二根。都是徑三分有奇,其中空,圍九分。以黃鐘為最長,凡九寸,大呂八寸三分七厘六毫,太簇八寸,夾鍾七寸八分三厘七毫三絲,姑洗七寸一分,仲呂六寸五分八厘三毫四絲六忽,蕤賓六寸二分八厘,林鐘六寸,夷則五寸五分五厘一毫,南呂五寸三分,無射四寸八分八厘四毫八絲,應鐘四寸六分六厘。這種長短的度數,於聲音的高下清濁極有關係。稍稍差一絲一忽,都是不可。黃鐘最長,他的管中恰恰容受一千二百粒黍,以量而言,剛剛一龠;以衡而言,剛剛十二銖,九寸之長,九十分起來,剛剛一分。所以黃鐘之宮齊一了,就可以做齊一度量衡的標準。
這是畫一器具的方法。
第四條是畫一時令。天文之學,到了帝堯的創置閏月,其法已漸精。太尉舜的考察璿璣玉衡,就是繼續堯的方法。但是九州萬國大半還是未知道。所以於月令時日往往弄錯,不但於人民之期約等等發生不便,而且於農事亦大有妨害。所以太尉舜設法,隨時察考而糾正之,不僅使他們遵奉中央政府之正朔而已。
第五條是整齊風俗。風俗最顯著的不外乎吉凶軍賓嘉五禮。吉是祭祀之禮,兇是喪葬之禮,軍是師眾之禮,賓是賓客之禮,嘉是冠婚之禮,這五種各有各的儀式,各有各的用品。
太尉舜特別制定了使各國遵行。這亦是齊一百姓心思的一法。
第六條是巡守朝覲。帝堯定製,本來是十二年一巡守。太尉舜以為太遠,改為五年。並且在這一年之中,東西南北都要跑到。二月到東嶽,五月到南嶽,八月到西嶽,十一月到北嶽。
到了一嶽的時候,凡是這一方的諸侯統統都要來朝覲。在這朝覲之時,有兩項事情:一項是諸侯向天子報告本國的情形,天子亦藉此考查各國的政治;一項是天子在此祭祀本地的山川神祗,諸侯亦跟了助祭。但是天子巡守的時候,不但覲見各國諸侯,就是卿大夫士等也許要傳見,所以又定出幾種摯儀,好叫他們拿了來相見。這亦是賓禮中之一種。哪幾種摯儀呢?公用桓圭,侯用信圭,伯用躬圭,子用谷璧,男用蒲璧,就是天子所頒給他們的五種玉。但是這五種玉朝覲之後,檢驗過了,天子依舊給還他們。諸侯的世子來見,摯儀是用續。公的子來見,摯儀用玄色。附庸之君來見,摯儀用黃|色。這三種都是帛類,總名叫作“三帛”。卿來見,摯儀用羔羊。大夫來見,摯儀用雁。這兩種都用活的。士來見,摯儀用雉,是死的。總之,巡守的意思不外乎兩層:一層是考查民隱,一層是聯絡感情,如此而已。至於平時呢,各方諸侯到京師來朝見,第一年東方,第二年南方,第三年西方,第四年北方。到得第五年,天子又要巡守了。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