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梯來攻。突然,城的一角被撞塌了,袁崇煥身先士卒,搬運石塊堵塞缺口,他的左臂被箭射中,血染了戰袍,他自己撕裂戰袍包紮傷處,堅持指揮作戰。城上軍民同仇敵愾,鬥志昂揚,箭和擂石像雨點般發射下去。後金軍的戰鬥力是相當強的,雖然死傷不少,仍然不肯退卻。袁崇煥就下令發西洋大炮,轟死了更多的後金軍。第二天袁崇煥登上高處,看清了對方哪裡兵多,就下令往哪裡開炮。炮打得很準,後金軍傷亡重大,努爾哈赤也受了傷,只得撤圍敗退。
身經百戰的努爾哈赤當時曾嘆息說:“我從二十五歲用兵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什麼單單一個寧遠就攻不下來呢?”為什麼呢?很簡單,因為他遇上了袁崇煥!
以和為守的策略 三月,袁崇煥被任命為遼東巡撫。不久,朝廷又決定讓遼東經略專督關內,而由他主持關外軍事。他在給皇帝奏章中申述了保衛關外地區的主張,大意說:當前方針應該以堅壁清野採取守勢為主,而以利用有利時機主動出擊作為配合性的行動;這樣,戰雖不足,守則有餘,只有做到守有餘,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去進行戰鬥。這就是他制定的“以和為守,以守為戰”的方針的一方面。為了貫徹以守為戰的方針,他在這一年的冬天到錦州的一帶巡視,計劃逐步收復原被高第州丟棄的地方。第二年,朝廷撤銷遼東經略一職,讓袁崇煥全面主持關內外軍事。他就派遣部下著手修繕錦州、中左所和大淩河三城,以重建一度被破壞的寧錦防線。
袁崇煥主張用遼人守遼土,用遼土養遼人,一邊築城一邊屯田。他意識到,關外的寧遼、錦州、中左所、大淩河四城,有駐軍六萬,居民商人幾十萬,人多地隘,經過海道從遠處運來的糧食,不是辦法,必須在當地屯田,才能解決軍民的糧食供應問題。
要修繕錦州等三城,同時開展屯田,這在緊張的戰鬥情況下是很難實現的,因此袁崇煥決定與後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