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過後,張程瑞的茶樹已經可以採摘了。
他在節前就讓人在山下面搭建了好多大棚,足夠容納400人居住的大棚,清明節一過,他就讓毛一飛一眾兄弟去張羅聘請採茶人。毛一飛他們辦事效率超級高,一個星期就召集了三百多名採茶女,因為丹土鎮外出打工的人眾多,所以這些採茶女大多都是四五十歲,她們年紀雖然較大,不過有不少是長期採茶的,手藝非常熟練,張程瑞自然放心。
張程瑞又在金河鄉發動動員,聘請一些採茶的,還有煮飯的,張羅了幾天,湊了兩百多人在他的‘你牛’茶園進行採茶。張程瑞現在既然成了了農業公司,自然將所有產業都納入同品牌名下,茶園自然不例外。
工資方面,張程瑞給的也很高,一芽一葉的每斤60元,毛尖每斤100元。如此高的工資,眾人自然動力十足。高價格自然對芽葉要求更高,不過有王文進等老茶農來說,挑選的標準他們自然會把握好。
張程瑞要做的是炒好茶,只因這抄菜工序,他根本就沒有請行內的老師傅來操辦,一切都是他以及所購置的機器來炒茶。
當天下午六點鐘,採茶女陸續歸來了,王文進還有一眾老茶農挑選好茶葉,對每一個採茶女所採的茶葉都進行嚴格的挑選,發現不及格的茶葉,讓她們當場返工,而張程瑞則當場計算她們應得的工資,為了安全問題,張程瑞並沒有立即發放現金,而是等20天的採茶期一過,當天發放勞動總所得。
張程瑞為了怕那些採茶女生活枯燥,特意找李永凱借來了電影播放裝置,為她們播放電影,還在每個房間都弄了電視。
採茶女晚上有娛樂,但是張程瑞以及一眾茶園老員工,得抓緊時間進行炒茶。
老茶工將採茶女採摘好的茶葉進行分類別擺放好,便分別送到茶葉廠房,王文進直至現在還不敢相信張程瑞一個人操辦炒茶,於是問道:“瑞哥,你一個人炒上千斤茶應該是開玩笑吧?”
張程瑞嘿嘿一笑道:“當然不是我一個人炒,我有機器幫忙的。”
看著張程瑞的笑容,王文進現在是越發琢磨不透張程瑞了,他跟張程瑞進入了炒茶室,開始打量起眼前這些新型的炒茶裝置。
王文進眼前有三個大鍋,自然無比熟悉,那是炒茶的三鍋,分別是分生鍋、二青鍋、熟鍋,三鍋相連,鍋子下面有幾隻機械手,鍋上面還有炒茶帚,這些鍋都是普通板鍋,奇怪就奇怪在這些鍋居然連線起來,變成一部大型機器。
這時,有幾個老員工搬來了一些茶葉進來。
“廖叔,把那籮普洱青倒進第一個鍋裡!”張程瑞也不客氣,大聲的指揮了起來,工作多年的這些製茶工人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機器,紛紛都很好奇,他們連忙遵從著張程瑞的指令,把一籮筐普洱青全都倒了進去,想看看那些機器有什麼特別之處。
張程瑞打著了機器,然後讓人往機器下方的第一個分生鍋新增燃料,分生鍋主要起殺青作用,鍋溫180-200℃,投葉量0.25-0.5公斤,這些張程瑞已經在機器上面設定好,什麼樣的鍋溫度,什麼樣的炒茶速度。
張程瑞發動了機器,奇怪的一幕發生了,那些鍋自然自動動了起來,鍋上面的炒茶帚在鍋中旋轉炒拌,葉子跟著旋轉翻動,均勻受熱失水,如此溫和猶如人手炒茶的機器眾人還是第一次,不由發愣了。
大概過了一分鐘,鍋裡頭就開始傳出一陣陣濃郁的茶香。
“怎麼可能?!”王文進和那些工人都有些傻了。
這只是第一步,分青而已,根本就不應該產生這種茶香。
滴滴滴!
機器內忽然傳來一陣聲音,第二個鍋竟然自動啟動起來,而第一個鍋裡的葉青已經葉質柔軟,葉色暗綠,神奇的一幕再次發生,炒茶帚居然將第一個鍋裡的葉青全部掃入第二鍋內,而第二個鍋也逐漸加熱起來,進行炒茶。
機器上第二個俗名二青鍋,主要起繼續殺青和初步揉條的作用,鍋溫比第一個鍋略低。張程瑞特意除錯過這種跡機械手的力度,用力比第一個生鍋大。眾人只見鍋裡的葉子隨著炒茶掃帚在鍋內旋轉,開始搓捲成條,同時要結合抖散茶團,透發熱氣。這機器炒茶的熟練程度,居然堪比一些大師傅!
滴滴滴,很快第二個鍋又發出聲音,再次被掃入第三個熟鍋之中。熟鍋主要起進一步做細茶條的作用,鍋溫比二青鍋更低,約130-150℃。此時葉子已經比較柔軟,用炒茶掃帚旋炒幾下,葉子即鑽到把內竹枝內,所以張程瑞製造機器的時候,在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