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令兵已經到了宮裡,孟將軍的信也已經送到了皇帝的手上。
皇帝看著將軍的信,心裡的滋味……特別是對比著柴將軍那道說大敗匈奴,匈奴退軍的上疏,別提有多酸爽了。
什麼藉機脫身,帶著一小隊軍馬辦成蠻夷族人,深入腹地,刺殺匈奴皇帝。
皇帝一邊看著,一邊腹誹,上次對付蠻夷就用的這一招,這一次對付匈奴,居然還是同一招,而且居然被他得手了!
蠻夷跟匈奴王難道不長腦子的嗎!
不過皇帝腹誹歸腹誹,還是立即召見了內閣幾位大臣,還有六部尚書等人進宮議事,商量善後事宜。
現任的內閣首輔是趙大人,說起來也能跟將軍扯上那麼一點不遠不近的關係,他看了將軍的書信,心裡一驚,這麼說……前兩天柴將軍那個大敗匈奴,制其退兵的上疏是假的了?
說起來跟柴將軍比,趙大人還是相信孟將軍多一點,不過幸虧他官位最高,倒是不急著表態,當下垂手站在一邊,聽其他官員爭論起來。
不過還是不由自主想起方才看過的書信來,孟將軍這是劍走偏鋒來著……不過這手段也不是人人能用的。
首先得身形高大,還得會說蠻子話,扮起來匈奴蠻夷不能讓人看出來破綻。
再次就得膽大心細,畢竟刺殺匈奴王,單單憑藉著一身的武藝可不夠……不過孟將軍的武藝的確出眾就是了,在大夏朝裡,他說自己第二,絕對沒有人敢說第一就是了。
最後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了,匈奴王在位已經二十餘年,幾個成年的兒子正是最有野心的時候,還有兩個常年帶兵的兄弟,匈奴王這麼一死,他們首先爭的便是這王位,跟大夏之戰自然也就不戰而敗了。
最後就是蠻夷了,匈奴都退兵了,蠻夷就更不用說了,雖然年初的時候蠻夷皇帝一家子都被刺殺了,不過過了這快一年,那邊想必有能力角逐皇位的人也該站出來了,至於一直把持朝政,跟匈奴親近的太妃,估計眼下也是焦頭爛額,顧不得其他了。
孟將軍真是文武全才,趙大人心裡暗暗嘆了一聲,又想起孟將軍信上最後一段來。
他說這麼一來,倒是不著急跟匈奴決一死戰了,等著這兩年他們自己內鬥也就消耗的差不多。又說這兩年邊關肯定無大戰,正是派年輕將領去練兵的好時機。
趙大人嘆了口氣,想起皇帝對孟將軍的忌憚,孟將軍這招是不是也有忌諱皇帝的意思在裡頭呢嗎,放著他們自己內鬥兩三年……可是兩三年之後究竟是內鬥了還是整合好了,估計除了孟將軍,誰也不敢打這個包票。
所以這會不會是孟將軍給自己留的後手呢?
畢竟說起來對蠻夷,沒人比孟將軍更瞭解了,哪怕是這次帶了精兵強將出徵的柴將軍,這一年跟匈奴大大小小衝突不下幾十次,勉勉強強也就是個平局了。
“趙愛卿一直沉默,有何見解不妨說出來,朕聽聽也好做決斷。”
聽見皇帝叫他,趙大人上前一步,沉吟片刻這才開口,要說能當到內閣首輔,其實最重要的不是資歷或者才學,而是對皇帝心思的揣摩。
至於皇帝的心思……現在揣摩起來容易的很。
趙大人道:“當務之急,是先將孟將軍宣召回朝!”
皇帝嘴角浮現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趙大人繼續道:“孟將軍連年征戰,是該好好歇一歇了,況且眼下匈奴已經退兵,又有柴將軍駐守邊關,不妨招孟將軍回京,”趙將軍頓了頓,語氣緩和道:“況且孟將軍此去匈奴兇險,臣也想聽聽孟將軍這半年來的經歷。”
皇帝不由自主的微笑,卻又嚴肅正經的問,“不過柴將軍前些日子的上疏……跟孟將軍的書信略有差異……眾位愛卿覺得該以誰的為準啊?”
要說信……多數人還是相信孟將軍的,況且殺了匈奴王這等事情,最多不過三五天就能穿過來訊息了。只是立場不一樣,皇帝的心思又這麼明顯……當下群臣神情激昂討論了起來。
這一討論,就幾乎是討論了一天。最終的結果,還是要招孟將軍回朝,以及因為他沒事先告知皇帝他的計策,所以將功補過,官位不升了,只賞了一個太子太傅的虛職,並嘉獎家人。
從大殿裡出來,皇帝的心情不是很好。
特別是想起來那個被一刀砍成兩半的護頸……按理說護頸都成這個樣子,將軍不可能還好好的……除非,除非他是故意的,他知道這護頸早就被人動了手腳!
皇帝莫名的手心有些發涼,如果孟德笙知道他想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