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武士道精神(1 / 2)

小說:黃金耳 作者:雅玩居士

吳天緣很尊敬張伯駒,其實民國六大收藏家,除了移居美國的王己千,各個都是愛國人士。在那個動盪年代,為了保衛國寶奉獻出全部心力,甚至是自己生命,這種精神是最值得傳承的無價之寶。

古人衡量成就不是以金錢和權利,而是能給後人留下什麼精神信仰!比如文天祥,還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代表大南宮武士!都是以寧死不屈,忠君愛國的氣節流芳百世。

吳天緣最近研究過日本人的性格,發現很多內幕,對他們有了新的認識。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的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身取義的武士精神,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

武士道重視的是君臣戒律,“君不君”(君暴虐無道)也不可“臣不臣”(臣不盡臣道)。中國的原始儒學是以孝為本,盡孝才是絕對的價值。

如果“父有過”,子“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但是如果“君有過”,臣“三諫而不聽,則逃之”。

武士道論者認為,儒家的“士道論”乃在粉飾貪生怕死的私心,慎於人倫而注重主君的道德如何,才選擇生死,則面對死卻不乾脆去死。唯有純粹徹底的覺悟死,才是武士道強人之處。

武士道的目的與西方中世紀的騎士規章很相近,為戰士設定生存的理念,將他們由受僱的殺手的地位加以昇華。真正信奉武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堅毅、簡樸、質樸、膽識、禮節、信義、廉恥、武勇、忠誠、****、激越、豪爽、尚武等種種美德。

這種精神也能用來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所有太平洋小島上的日本守軍高呼萬歲的自殺式攻擊。

武士道仍長存於二十世紀的日本陸軍及日本海軍心中。武士道,和其他正式的行為規範一樣,也有負面的地方。武士經常殘酷的對待俘虜,因為俘虜放棄了武士道。許多武士的敵人在作戰後僅僅因為這個原因而遭處決。

不像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和騎士被俘(通常會被監禁數年)可以用贖金贖回,日本人的作戰方式從未採取用金錢換回俘虜的類似作法。武士或大名在戰場上被生擒,通常都會不光彩地死在俘虜者的手下。

吳天緣看過一個專家研究武士道精神的深層次心理原因,和日本的國花櫻花有巨大聯絡。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很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更加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歐洲武士那樣注重個性的。但他的這種共性實際上比歐洲武士的遊俠精神還要狹隘,這個集團精神和團結精神是不同的,也絕非是愛國精神,他們愛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團。

歷史上日本人評價武士不是以是否忠君愛國來評價,而是看他是否忠誠於自己的武士團,比如戰國時期的真田勇士,明治時期反天皇勢力的武士集團,日本人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評判的標準不是他們的行為是否對日本有利,而是因為他們是忠於自己集團的武士群體,貫徹了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的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

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毫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麼脆弱,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自己的心願已經了結,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此時此刻就應該像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

這就能解釋日本人在戰爭中的殘忍,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能隨時捨去的人,還會珍惜俘虜?

在日本武士道精神中切腹這種行為是被武士認為是捨身取義,切腹雖然是很痛苦的,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刻意造成的。

切腹者要用一刀以上,切開自己的腹部。由於自己除去內臟過於可怕,所以切腹的方式最後做了修改,變成由切腹者自己劃上一刀。

第一刀切開腹部之後,由朋友或可信賴的家臣立即補上慈悲的一刀,砍下切腹者的頭。這種來擔當補刀的行為的人稱之為介錯,但切腹並非唯一的正式自殺方式。

所以研究完全世界的歷史,沒有一個人因為擁有巨大財富和權利能真正流芳百世,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