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上有孝陵。
大明孝慈皇后如今便停葬於鐘山孝陵,而孝陵的修造還在繼續。
孝陵的修造是一個長期的浩大工程。
而核心的地宮,不可言說,還要等到大明的開國皇帝有朝一日,才會真正啟用,最後徹底封閉整個地宮,最後孝陵還要繼續修造,才算是徹底的完工。
於鐘山造功勳陵,厚葬當朝薨逝功勳及軍中陣亡將士。
此言一出,乾清宮裡眾人皆是一愣。
朱高熾面無表情的轉動著腦袋,他已經習慣了熥哥兒時不時那天馬行空的想法和主意。
但是他又不得不承認,一旦那鐘山上的功勳陵當真開建,將滿朝的功勳及陣亡將士埋葬在鐘山上,安葬於孝陵旁,又會在朝中和軍中帶來多大的影響。
死後陪葬帝陵,這是殊榮。
自漢以來,歷朝歷代,無不以死後陪葬帝王陵前為榮,非有功之臣不可得。
如今一旦大明的鐘山功勳陵拍板子確定下來,朝堂之上有多少人是可以期望在死後陪葬鐘山孝陵的。
這是一股莫大的政治影響。
朱允熥輕聲開口:「陪葬君王,自古有之,皆為名臣功勳。秦以前難以深究,然自漢時起,便又衛青、霍去病陪葬漢武茂陵。唐時,常有宗室、功臣陪葬皇陵,李靖、李勣賜陪葬唐太宗昭陵;章懷、懿德、水泰陪葬唐高宗乾陵。」
關中自古皇陵多,而從漢時起,一座座帝王陵墓周圍總是少不了陪葬的功臣墓。
朱允熥又道:「故信國公遺願唯二,盼再入應天,盼再戰四十載。然人死不能復生,遺願之一再無實現時日。我大明開國已有二十八載,功勳老矣,軍中老卒無數。
朝廷寬宏,陛下仁義。朝廷這些年雖律法嚴明,卻未有一次虧待功臣之事。
【鑑於大環境如此,
鐘山有孝陵,若再造功勳陵,厚葬朝堂功勳、將士,生則勤懇忠勉王事,死則陪葬帝陵,如此可全君臣佳話,為後世表率。」
太孫的理由很充分,也很中肯。
湯燮也不成想,自己來京中報喪,朝廷似乎就準備要在應天城外的鐘山上建造功勳陵。
若是當真能成的話,父親豈不是第一個葬在鐘山功勳陵的大明功勳?
這對湯家而言,可是天大的殊榮啊。
湯燮當即再次跪下,抱緊雙拳:「陛下隆恩,若家父能葬於鐘山功勳陵,乃信國公府滿門殊榮,家父泉下有知,此生無憾,臣子謝陛下隆恩,信國公府必將以家父遺願踐行往後,勤懇王事,忠心大明。」
朱元章輕拍著扶手,對太孫提議鐘山建造功勳陵一事,並無不悅,而是已經在設想著將來有朝一日,自己入了孝陵地宮之後,滿山皆是昔日老友,又有大明百戰將士同葬。
自己身後之事,大抵也算得上是君王少有了。
朱元章側目澹澹的看了老大一眼,輕聲開口:「太子。」
朱標當即拱手轉身:「父皇,兒臣以為功勳陵一事可行。朝廷這些年曆經風雨,功勳老臣也到了花甲之年。生前朝廷賜予他們厚祿,以示生前功績,死後當以陪葬帝陵,全本朝君臣佳話,為後世表率。」
朱元章欣然點頭,這事情事關自己身後事,有老大現在贊同才能做好。
不過,朱元章卻又遲疑道:「歷朝如允熥所言,皆有功臣陪葬,然唯有軍中士卒陪葬之事。鐘山雖大,然我明軍有百萬,皆入葬鐘山功勳陵?」
這話顯然是在問朱允熥的。
朱標側目看了自家崽一眼,明顯事情是這小子提出來
的,老爺子的顧慮和疑惑,就得他來解決。
朱允熥上前一步,輕聲道:「循禮而制,公侯伯各有不同,鐘山乃皇陵所在,軍中小旗以上可陪葬之。征戰犧牲士卒,可另選應天城外風水尚可之處,朝中撥錢,禮部督辦,工部營造,為功臣陵。」
應天城外又不止鐘山一座山。
不論是西南邊的將軍山、牛首山,還是東南邊的湯山,都是風水極佳的地方。
「湯山西南側尾脈,可為軍中將士身後入葬之地。」朱標盤索了一下方位,開口道:「湯山與鐘山互為南北,鐘山便是點將臺,湯山便是閱兵場,方位當是極好的。」
朱元章心中越發欣慰,點頭開口道:「著太孫與內閣商議此事,儘早釐定章程,呈奏上來。」
若是往常,老爺子發話交代辦事,朱允熥從來都是當場接受的。只是此刻,卻是明顯的遲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