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事情,微臣倒是知之甚少,還是有勞白主事與殿下奏對吧。”他這就是揣著明白裝湖塗,且如此的明顯。
朱允熥從善如流的看向一旁的白玉秀。年輕的吏部清吏司主事多少還是有些緊張,輕咳一聲道:“回殿下,此處確為通往鳳陽的水泥路。工部兩端同時開工,預計明年就能修好。”朱允熥看了看白玉秀,隨後目光便移向水泥路工地上。
白玉秀皺了一下眉頭,繼續道:“根據內閣的行文,朝廷督造修建的幾條水泥路,都有招募沿路百姓為工,從事部分工序。大多則是以……瀛洲諸道勞工為主。”幾人紛紛觀望過去。
朝廷大肆使用瀛洲諸道勞工的事情,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甚至朝廷官員們看來,只要給一口吃的就能讓這些勞工賣力替朝廷幹活,但凡是有一點不滿,直接砍了腦袋就是。
如此簡便的事情,滿朝人人樂意。國家的建設,以能一種方式進行著,人人都知道背後藏著的鮮血,但沒有人會主動將這件事情挑出來。
眾人望著工地上,基本分不出來自何處的工人們。只有仔細的觀察,才能分辨出,從沿路附近招募的大明百姓,臉上更多的是帶著喜悅的表情。
其實朝廷完全不用從沿路招募百姓用工。只不過但凡是涉及到地方上的事情,稍微有一個處置不好,便有可能引起百姓們的憤怒。
讓沿路的百姓參與水泥路修建,與其說是用工不夠,倒不如說是朝廷多出一份錢糧來安撫這些沿路百姓,也算是提前知這些百姓,往後當要有一份護路的心思。
朱允熥點點頭:“工部做的不錯。只是往後那鐵路,恐怕不會這麼容易就能修建的……”水泥路還可以原本的道路上進行修建,只有部分道路崎區的地方,或許才有可能改道亦或是改變地形。
但鐵路卻是不一樣的。為了保證火車的通行安全,鐵路修建的準則之一就是儘可能的保持筆直。
這就讓朱允熥想到自己當初的各種聽聞。其中就有數是牽扯到地方宗族風水等問題的,也因此引發了數的動亂。
不過大明要建設鐵路,大抵還要些時間去準備。隊伍離了浦子口,便沿著通往中都鳳陽府的官道驛路北上。
往鳳陽過去,不過三百里的地,緊趕慢趕也只要四五日的時間就能到。
皇太孫代表朝廷親臨鳳陽,參與信國公府的喪禮。訊息太孫的隊伍抵達鳳陽前,就已經入了城。
鳳陽又不似其他地方,滿城住著的都是大明開國的功勳。當初皇帝陛下起於淮右,鳳陽作為老家,乃是功勳臣子最多的地方。
但凡是數得上數,排的上號的,都要鳳陽城裡置辦起一套家業來。一早。
鳳陽城外,信國公府老老小小便已經齊出,等候官道旁。連帶著,中都留守司、鳳陽府,以及城中各家也都派了人出城。
原本依著中都留守司衙門和鳳陽府的意思,是要去六十里外的紅心驛為皇太孫接駕。
之前那頭先遣的官兵卻是提前過來通報,鳳陽府不必大動干戈,莫要驚擾地方百姓。
如此,才算是讓鳳陽城裡的人只城外等候。時間一點點的過去,此時秋高氣爽,便是等候的久了一點,也不覺得累人。
當日頭還沒走到正午,遠遠的,官道上就已經有了動靜傳來。官府便立馬派了差役趕過去打探訊息。
等不了多久,官府的人便騎著馬趕了過來。
“是太孫!”
“是太孫殿下來了!”差役騎著馬,高聲吶喊著。鳳陽府的官員們便立馬舉起手招呼了起來:“都打起精神來!莫要殿下面前,丟了咱們鳳陽的臉!”若非是信國公薨逝了,鳳陽府定然是要安排上三班鼓樂,敲鑼打鼓的迎接皇太孫駕臨鳳陽府。
中都留守則是餘光看向湯家那幫老老小小,隨後高聲道:“太孫殿下少來中都,這一次也算是回祖宗之地,誰要是殿下面前失了禮數,就是和整個中都作對!”今日出城的湯家人,老老少少加起來總有幾十號人。
信國夫人胡氏裡面穿著誥命,腰上系一根麻繩,幾位女兒的簇擁攙扶下立湯家隊伍的最前面。
早就從應天回鳳陽的湯家老四湯燮,則是領著家中一幫男子靜靜地等候著。
如今任職五軍都督府的湯醴,當時也隨著四哥湯燮一同回了鳳陽。至於湯家老二湯軏,他這些年都太原中護衛當差,雖然湯和薨逝那一日,湯家就派了人去太原府報喪。
但按照路程,湯軏還得要幾日才能趕回鳳陽。官道上,皇太孫行、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