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大明有這個底氣(3 / 4)

小說:大明嫡子 作者:肉絲米麵

贊其賈魯河。」

寶船上,潘德善一條一條的從古歷數至今。

沒有人表現出急不可待,想要一探潘德善治河之策的究竟。

朱允熥同樣沒有不厭煩。

這便是此時乃至於是永遠的,官場上的行事發言準則。

要講歷史,要講過往,要有歷史性的總結,然後才會有當下今時的分析,以及最終的結論。

遠處,最前面的開路戰船上,已經傳來了一陣陣的鼓聲。

這是艦隊要停靠岸邊的訊號。

桅杆上如同水猴子一樣的水手,亦是一手抓住桅杆頂部,一手揮動著彩旗,向整個艦隊發出了停靠岸邊休整的旗號。

在所有人安靜的等待中,朱允熥向著人群后面招招手。

隨行的太孫府總管雨田立馬轉身從隨侍手中接過茶壺茶碗,小跑著穿過人群,送到了皇太孫面前。

朱允熥挪挪嘴,指向跟前的潘德善。

「讓他喝。」

雨田沒有開口,點了點頭,給茶碗倒滿水,送到了潘德善眼前。

潘德善有些意外的看了看正對著自己露出微笑的太孫府總管雨田,接過茶碗:「臣謝殿下,有勞雨大伴了。」

雨田嘿了一聲,看著潘德善將茶碗裡的茶水喝完,這才接回茶碗,又小跑著穿過人群,到了外面。

潘德善喝完茶,抹了一把嘴巴,看向皇太孫,揮手指向艦隊前面擴地百里的洪澤湖,以及上游肉眼可見的黃河河道。

「臣閱遍古來治河之策,絕思我朝大河,思覺古人之法不可復,我朝當有我朝治河之法。」

「臣治河之法,不似賈公讓寬河行洪之法,此法不可解三門峽下游河床太高,泥沙淤積之局。」

「臣亦不學王公景、賈公魯,臣要行大禹疏通之法,改今日之利。臣要做以河治河之事,解大河河床年年抬高、大堤加高,泥沙歲歲淤積,兩岸百姓飽受災害之境地!」

對!

就是這個味!

朱允熥眼前一亮,眉頭不由自主的抖了抖,心中已經認定,工部隨行的這位都水郎中潘德善,就是自己要的人。

以河治河!

可不就是潘季馴的法子嘛。

也正是最後被驗證,是最有用的法子,乃至中原大地勵精圖治,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之後,依舊在沿用併發揚光大的法子。

站在大明洪武朝的這條寶船船頭,朱允熥遙想到了很多很多年後,大河上下游那一座座的大壩,那被無數人唾棄和抨擊的一座座大壩。

正是有了這些舉國的水利工程,那些年多少人還會想起,身邊的這條大河,在新的時代之前,是年年大水,年年潰決,年年千里成澤的。

他們什麼都不懂,他們只知道一味的抨擊一切。

卻渾然不知,那一座座的大壩,便如古之今人提出的法子一樣,以河治河,以河水沖刷河床,捲走河床淤泥積沙。枯時放水,孕育兩岸,洪時抵禦,防備大水。

朱允熥的眼中已經流露出了動容的神色。

他知曉如何治河,卻不可能做到事無鉅細。

理論的提出,任何一個同他一樣的人,都能出口成章,可事情卻需要無數的人在少數有本事的人帶領下去踐行。

「說!詳說你的以河治河之法!」

朱允熥急聲而出,他需要驗證一下,潘德善的以河治河之法,到底和自己所知道的法子是否有什麼區別。

周遭的隨行官員們,目光逐漸變得複雜起來,心中或是嘆息,亦或是羨豔。

無他爾。

潘公將升。

潘德善嚥了一口唾沫,緊了緊雙拳,沉聲道:「若殿下信賴,臣會在大河之中,累十數年,耗費朝堂數千萬之資,累數百萬臣工。

擇地築壩,束水衝沙,大修兩岸河堤,造主河道河堤,分挖淤水道,分築外河道。

再修淮水,阻河水衝入洪澤,洪澤飲淮水,出洪澤並黃河水,沖刷補充運河漕運,疏通下游出海口,淤田亦可曾萬頃。」

潘德善將這近十年在工部都水清吏司的認知和行走江南各處河道的總結,已經翻閱古人治河之策,自行總結而出的治河之策,極盡壓縮簡短,以太孫並在場臣工都能聽得懂的言辭,一一道來。

隨後,潘德善微微躬身,作揖施禮,立於一旁,等候著太孫最後的裁奪。

是生是死,是名垂千古,還是被評為紙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