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碧波,萬里翠綠。
滿天白雲藏不住一抹抹的深藍,一群在南方過冬的大鳥再一次展開雙翅,飛上天際,穿過層層雲團,向著北方的故鄉而去。
雲層下,一條最早起於中原春秋戰國時期,發展於隋煬帝統治之下的巨大水利工程。
如同一條蒼龍,在大地上由南往北的盤橫著、彎曲著,無數的細支如同蒼龍破體,迸射出的血脈。灌既滋養著兩岸的百萬頃良田,維繫著數百萬田地之間,滄桑子民們的活口。
蒼龍將起於洪荒時代的大江大河連線起來,千萬裡的大地,從此緊密的聯絡了起來,從洪荒的部族生長為一個民族的參天大樹。
大江清水,大河黃龍。
目下里,在北歸的雁群兩側的童孔中,蒼龍被黃龍侵蝕過半,名曰洪澤的湖泊,擴地百里,橫跨直隸道淮安府及中都鳳陽府。
有進犯十里揚州的跡象。
一支巨大的艦隊,正由南向北全帆而行。
前有三艘走江大船,兩側配炮開道,周遊快船驅趕河道商、民小船。
後側銜接合共十艘滿載五千擔的巨大貨船,兩側則是更多的盛兵快船,結群嚴陣以待,防備兩岸不法。
艦隊的最後,則是另有三艘配炮戰船壓陣。
而在隊伍前部三艘戰船後,則是一艘九桅十二帆的大明寶船,行於江面之上,如履平地,毫無波瀾。(未考證寶船內河使用,此處僅為藝術效果)
身著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立於船舷兩側,目光威逼運河兩岸,嚴防宵小靠近。
河岸上,另有數量眾多的遊騎散出三十里地,隨時報備兩側情報。
這是自艦隊從長江駛入大運河,走過揚州府地界後便開始有的標準。
寶船船頭的眺望臺上。
一群錦衣官員、鐵甲將領簇擁著身著曳撒的少年郎。
「黃河自三門峽後,水道豁然開朗,地勢平坦,融入河南平原。流經河南府、懷慶府、開封府、歸德府、兗州府、徐州府、淮安府,又在洪澤湖與淮河水相融,走淮河出海口東去匯入東海。」
「地平,則水流由急變緩,關中沙石流逝,溶於大河水中,泥沙從不在關中渭南平原淤積。
過三門峽,水流驟然變緩,泥沙沒有急水沖刷,日復一復,最終才有了現在的大河高於兩岸,開封史載埋城數次。
下游更是不堪重負,年年洪峰,歲歲潰決,出海口鹽鹼成災,海水更是有了倒灌侵蝕河床跡象,淮安府每歲用於清理出海口之耗費,不下十萬。」
「殿下此次坐鎮開封,清理洪災,解決大河潰決之事,此般種種不可不理,自上而下,千里之地處處都需朝廷花大錢、下大力,方可成百世太平,馴服黃龍,澤被大河兩岸子民。」
寶船船頭的眺望臺上,身著大明正五品白鷳青袍的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潘德善,躬身抱拳,神色嚴峻,語調平緩,敘述有理有據。
…
在所有人的視線中心位置,眺望臺的最前部,身著曳撒,迎著江風的朱允熥輕嘆一聲。
眼前,是這一次黃河大水,蘭考縣兩處決堤之後,擴地百里的洪澤湖。
從黃河匯入洪澤的河水,將從西邊淮河流入洪澤的清水沖刷的渾濁不堪,無數的斷枝碎木漂浮在水面上。
眺望遠方的湖岸邊,是一縷縷離家的青煙。
即便隔著數十里,朱允熥依舊好似能聽到青煙下埋藏著的哭泣聲。
他默默的收回視線,轉頭看向低著抱拳,站在自己身邊的工部都水清吏司郎中潘德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上終於有了解
決之道,這裡下載huann換源,同時檢視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工部五名都水清吏司郎中,這一次跟隨離京的便是這位潘德善。
說起來,過上不少年之後,大明朝將會有一位治河名臣,完全的技術效能臣,同樣姓潘。
大明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著有《河防一覽》《兩河管見》《辰斷大工錄》《留餘堂集》等諸多治河名文的潘季馴。
就是不知道現在這位站在自己眼前的工部正五品都水清吏司郎中潘德善,又與那位名垂千古的治河大臣潘季馴是否有什麼關係。
「潘郎中出身何地?」
朱允熥沒來由的當眾詢問了一句潘德善的出身。
周圍的隨行各部司衙門官員,不由的目光移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