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諸史,歷數列朝,唯秦法可寄,若創萬世社稷,雄師當有萬世。
今爾,朕襲前秦舊發,復行軍功爵,望赫赫威武之師,彰顯國威於域外,開萬年基業,佑我大明盛世不墮。
著朝堂各部司,共商復行之事,唯以大明社稷為重。
欽此。”
大明覆行秦法軍功爵的舉國之策,終於公之於眾,昭於世人。
作為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前秦的故事,已經在中原之地傳播了千餘年。
作為京畿之地的應天城百姓,於秦法軍功爵,至多念頭轉動一二,便已分辨出皇帝陛下的這道旨意,到底意味著什麼。
而原本心中帶著詫異和震驚,手足無措,心生惶恐,被一名名內侍扒下官袍、去了梁冠的乞骸骨官員們,聞聽這第二道旨意,雙眼童孔便是齊齊的一陣收縮。
大明文官集團的臉面,在今天被徹底的踐踏在了地上。
原本,他們並不知道,皇帝到底為什麼敢做出這樣的事情。
然而現在他們終於清楚明白了。
皇帝只是一道旨意,手上便緊緊的握住了百萬柄屠刀。
大明朝再無純粹的文官政治了。
一息悲鳴,在被扒去衣袍梁冠的官員中響起。
孫狗兒這一次沒要朱允熥提醒,已經是將第三道聖旨捧在雙手上。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下文脈,儒學為首,天下黎庶尊孔聖為天下師,此乃黎庶之願。聖人遺澤天下千年,安享太平,教化之功,可傳萬年。
聖人遺脈,不思追憶前人,不作前人之事,不襲前人之志。目無王法,祭祀前朝,勾連塞外,犯上作亂,大逆不赦。
朕習聖賢文章,心存餘念。大逆赦之,死罪可赦,活罪難逃。
今奪衍聖公爵,奪孔氏九族功名,著有司押送徵南大將軍帳下,以王道仁義,撫平新徵之民。登船往歐羅巴,宣揚中原聖賢遺志。
欽此。”
洪武門前,悲鳴聲終於是停歇了。
若是今日皇帝恩准了百官乞骸骨,皇太孫駕馬威壓百官,是將文官們的臉面給肆意的踐踏在地上。
那麼奪了孔家衍聖公爵位,奪了九族功名,發往新徵之地,發往萬里之外的歐羅巴苦寒之地。這已經是將天下士紳讀書功名之輩,給徹底的踩進了泥土地裡。
此後,天下再無衍聖公。
孔聖還是那個孔聖,還是那位有著大功德的聖人,還是會受到天下人的敬仰,並且與大明一同安享萬世。
但儒家子弟,卻從此徹底成了皇權之下的一支學問。
三道旨意,一道更勝一道,如同驚濤駭浪一般一次次的衝擊著洪武門前的官員,衝擊著圍觀在崇禮街上的百姓和那些聞訊趕來的不曾上奏乞骸骨的官員。
在漫長震驚之下,孫狗兒臉色平靜的宣讀起了皇帝今日裡的第四道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天下黎庶億兆,朝廷分設一十四道,有官員兩萬八,歷年官缺頻頻。
朕有感百姓之艱,天下社稷之難。國朝當開典,取官之道,無過科舉,卻能臣乏乏。
今有思,國家增設學堂,叫人識文斷字,學的本事,推新政,辦新學。
開考公法,凡天下明人,無分左右,並行上下,新政之下,凡有舉人身,有志者皆可赴京,春日錄名參考志向之處。
望天下知,望萬民曉,望有志者皆入朝堂,望群賢共築大明盛世。
欽此。”
新政和新學是什麼?
洪武門前,知之者甚少。
這兩樣,朝廷大抵會在後面解釋清楚。
但所有人都聽明白了,往後在大明做官,不是取得舉人功名、成了兩榜進士就能做官的。
舉人和進士,照舊要參與那考公法。
再見聖旨,春日錄名參考志向之處。其言似是在入仕為官之初,便有了區分,大抵那捲子也是要有所區分的。
“完了,真的全都完了……”
洪武門東側,工部衙門前一角。
從戶部趕來的戶部尚書鬱新和工部尚書王儁對視一眼,嘴裡低聲哆嗦了一下。
天下間的兩榜進士能有多少?
便是這兩科朝廷增加的金榜的長度,但這些年下來兩榜進士也是有數的。
可舉人卻不同了!
原本皇帝奪了天下讀書功名的優待,是讓天下的讀書人都心生不滿。
但如今,只要是有舉人功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