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監國皇太孫要大婚了!
應天城如同這深秋裡的節氣一樣,一夜之間大變樣,到處都透露著喜慶的氣氛。
隨著昨日信國公府和西平侯府的人盡數入京,應天城的百姓們都知道,皇太孫的大婚已經近在眼前了。
這兩年民間對皇室的評價很高,幾乎是在大明創立之後的新一次好評高潮。
應天城作為京畿之地、首善之地,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的推進力度是最大的,而相應的就是應天府的百姓們感受到的日子發生的變化也是最強烈的。
家裡的糧倉開始有餘糧了,米缸裡再也不是一眼見底,裝著的也不再是即使蒸煮之後還會有異味的陳米,而是潔白的散發著稻穀香氣的新米。
一夜之間,應天城大半的街巷都被清水沖洗乾淨。不用里正們叮囑,城中的百姓就自發的要將這一份乾淨保持到太孫大婚之後。
同樣是一夜之間,應天城的大街小巷,都裝點上了喜慶的紅色。讓人在轉角之後,視線裡總是能忽然一亮。
【話說,目前朗讀聽書最好用的,換源,安裝最新版。】
昨日剛剛回京的沐英,夜裡頭留宿宮中,與朱元章一番長抒義父子之情,今日一早便沐浴焚香更衣,出城登神烈山祭拜皇考孝慈皇后。
從朝陽門出了城,沐英和朱允熥並駕走在朝陽門外大街上,看著大街兩側延伸出去的連綿民房,各家庭院門口掛上的紅綢,臉上生出一絲笑容。
「民心所向,皆因上有施恩惠民。今日見應天城扮紅妝,足可見我大明君民一心。田賦改制一事,此後當事半功倍。」
朱允熥沒有立馬開口,而是看向隨行護衛的孫成。
孫成會意,立馬驅馬跟上,到了朱允熥身邊,低聲道:「並非官府安排,皆是百姓自發。」
確認了不是最近風向大變的朝中官員安排的,朱允熥總算是鬆了一口氣。
回頭看了眼已經抬頭舉目看著並不算高聳的神烈山的沐英。
朱允熥轉頭對孫成低聲吩咐道:「和上元、江寧兩縣的人核對,應天城內外百姓現有多少戶,中秋前夜,每戶送去喜錢一兩,從太孫府的內庫出。」
孫成目光一愣,應天府不算其他幾縣,就單單是應天城內外便有十多萬戶人家了,這隨口一說就是十多萬兩的銀子出去。
就為了回禮嗎?
朱允熥卻是想了想,又叮囑道:「告訴上元、江寧兩縣的人,這筆銀子是宮中賞賜給百姓的。」
叮囑完回禮的事情,朱允熥不由微微一嘆。
朝廷戶部和宮中內帑這兩年愈發的有錢了,可自己卻並沒有多少的錢糧。
驛站改制的收益,基本都是填補給戶部和維繫軍中傷員安置了。
倭國那邊的金銀礦產出,更是直接進了戶部的錢袋子裡。
南邊交趾道的收益,也大多都是以實物為主,是用作貨運流通,朝廷南北排程之用的。…
若不是前些日子趁著講武堂武生們群斗的事情,自己順勢弄出了蹴鞠賽和盤口,自己大概是歷朝歷代最窮的皇太孫了。
這頭朱允熥剛剛安排好給百姓回禮的事情,前頭的沐英已經是翻身下馬。
沐英站在神烈山下的神道前,回頭看向朱允熥:「我等從此處步行上山吧。」
朱允熥欣然從命,輕身下馬。
神烈山(紫金山)上的孝陵,乃是始建於洪武十四年。洪武十五年八月孝慈皇后薨逝,九月葬入孝陵。
不過這些年,孝陵一直都在持續的營造之中。
整座孝陵彷唐宋帝陵依山而建,又以方墳為圜丘。
因
為神烈山上下都有孝陵衛守護,隨行護衛朱允熥的人便只有孫成一人跟著上山。
三人腳踏神道,自下馬坊而入,過大金門、石刻神道、靈星門、御河橋、文武方門、碑殿,一路到了孝陵寶頂、明樓、方城前的享殿內。
享殿正中,如今便供奉著大明孝慈皇后的神位。
慈眉善目、雍容華貴的神像高懸在神位後。
僅僅只是一眼。
沐英便雙目充盈著淚水,兩腿重重的跪在身前的蒲墊上。
「不孝子,回來了。」
自是一句話,沐英就已經是哭成了淚人。
朱允熥默默合手站在一旁,任由沐英此刻的情感宣洩。
儘管沐英在這些年也回過應天城數次,可每次都是匆匆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