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便是大明!
從這裡出發,每個人的一言一行,都將調動整個中原帝國的運轉。每個人的決策,都將令天下發生變動。
朱允熥在百官山呼進禮中,緩緩走到了華蓋下,圈椅前。
他並未急於坐下,而是目光平靜的站著,將眼前的文武百官攬入視線之中。
這一刻的朱允熥,成為了那個能決定這些人言行舉止的人。
透過眼前這些人,他能夠決策大明這個當世最強帝國的江山社稷,影響億兆子民,輻射無數番邦屬國。
文武百官們禮畢後,緩緩起身,目光不盡相同的注視著帝國年輕的皇太孫。
除了各部司衙門堂官外,今日大多數人對這一切的到來和朝局的改變,都顯得有些不知所措,未曾有過準備。
監國皇太孫,實在是太年輕了啊!
這是此時大多數人的想法。
昨日裡還在學堂進學,還好似不曾長大的孩子,轉眼之間就開始御門監國了。
朱允熥嘴角微微一笑,轉身面朝大殿內,躬身叉手作揖:“孫兒領皇命,行監國之權,定不負爺爺厚望。”
如此之後,朱允熥這才算是落座。
緊隨其後的是解縉和夏原吉二人,一左一右側身站在朱允熥左右。若不是他二人身上的朝服,倒是會讓人覺著,是宮中哪處的年輕內侍。
可這二人如今是朝堂之上新晉的清貴熱門人物啊!
就連領文官班列的吏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看向解縉、夏原吉二人站在皇太孫身邊,眼裡都不由自主的露出一絲羨豔。
他們心知肚明,解、夏二人,還有那個落在後頭,尚未從中都回到應天的鐵鉉,此三人將是未來朝堂之上的重臣。
大明朝的政治新星。
殿門前的御門監國,就在這樣各懷心思,錯綜複雜的情緒下開始了。
朱允熥腰背挺直的貼著椅背,一手收於胸下腹前,一手包裹著扶手的前最前端。
他輕聲開口:“陛下抱恙,太子病重,本王領命,代行監國之事。此番近日,朝中動盪,宮廷禁地,橫生叛逆。幸得有諸位臣工,共輔社稷穩重。今日除了議近日朝中擱置下來的國事,便是要議一議近來動盪叛逆之事。”
朝中各部司衙門的事,循規蹈矩便可,倒也沒有耽擱下來多少。
所以,今天真正要議的,也就只有昨日宮中叛逆之事。
開國公常升,一馬當先,揮袍從武將班列最前面走出,到了場中。
在眾人注視下,常升沉聲開口:“臣奏請,如今叛亂已平,當命在京諸衛、諸禁軍親衛恢復如常,以安京畿百姓民心。”
先前應天兵馬接受節制,是因為時局動盪,為了防止諸衛軍馬譁變,方才有此政令。
如今若是在節制諸衛軍馬日常,卻會讓營中官兵心神不安。
同樣的,也會影響到京畿之地商賈行商、百姓生活。
朱允熥卻沒有急於開口,而是看向武將班列。
曹國公李景隆並著五軍都督府的都督們,亦是出班站在常升後面。
“臣等附議。”
這是軍方的看法,大概他們也是怕諸衛營中官兵一直處於節制之中會生了事端。
朱允熥卻是不急不緩的掉頭看向文官們。
昨日裡受了激勵的各部司堂官們,不由心中又是一動。
皇太孫同樣需要自己等人給出意見。
並沒有偏聽偏信了。
這是好事哇!
隨即,兵部尚書茹瑺出班:“啟稟皇太孫,近來應天諸衛軍馬受節制,城中百姓人心惶恐,商賈阻塞,已有影響應天之勢。開國公奏請,不無道理。放開節制,可安民心,亦可令諸衛官兵緩一口氣。”
朱允熥點點頭,稍稍保留了些時間。
不見有文官出班給出不同意見,這才開口道:“就如此,便允了。應天得以安穩,諸衛軍馬有功,當褒獎,兵部、戶部籌措牛羊大肉與美酒,送往諸衛營中。
朝中功勳武將、統兵將領,穩定危局有功,朝廷下旨褒獎。宮中亦會下旨賞賜,以為勉力。
然眼下朝堂之局,尚未盡數平復,五軍都督府仍要強調諸衛軍紀,不得縱容軍馬擾民生事,若有犯,當嚴懲。”
百官領命。
再看向皇太孫時,原先還有些遲疑的官員眼中,已經是露出了放心的神色。
皇太孫對應天諸衛軍馬,這一手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