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棣要回京了。
訊息如春風化雨,又似錢塘潮湧,風一陣雨一陣,就傳遍整座應天城。
世人都說龍生九子,九子不同。
這句話放在如今大明朝那唯一的一條真龍身上,得到了最高的驗證,且讓人挑不出半分的毛病來。
身為大明朝第一位皇太子,受到滿朝文武大臣讚許及支援的朱標,自然是最完美無瑕,就如崑崙天山上伴隨著冰川流淌下來的羊脂白玉一樣。
這樣的皇子,皇太子。
就該是成為大明朝第二位皇帝陛下!
而對於皇帝的第四位嫡子,燕王朱棣。
朝堂上的觀感和評價,就顯得有些曖昧起來。
或許是因為少年時的頑劣,燕王朱棣在應天朝堂百官,甚至是他那位皇帝老爹眼裡,從來就沒有什麼好的人設。
倒是後來成了中山王徐達的女婿,就藩北平,在那苦寒的終年只有風雪和前元餘孽時不時騷擾一下的環境中,這位燕王慢慢的也就成了一個值得稱讚那麼幾句的龍子了。
至少,這兩年朝廷裡已經頗有些,燕王棣當永世鎮守北平的言論,是流傳了出來。
燕王棣,就該是統領千軍萬馬,為大明朝永世鎮守北疆的大將軍才是!
“你就該當一位大明朝的大將軍!”
近來從宮中隱隱傳出,要接受改造的應天府境內的官道上,身著繡著團龍、滿眼大紅色親王朝服的燕王朱棣,臉色認真的盯著護衛在自己身邊的燕王府護衛都司指揮張志遠。
已經在北疆軍陣之中足足打磨了十二年的朱棣,如今的眼光很準。
這個被遮掩了罪過發配北疆的漢子,是朱棣這些年難得一見的軍中勐將。
入北疆不過數月,便在數九寒冬北出雪原數次,敢打敢拼,且每戰必勝,斬獲頗盛。
這便是朱棣為何會驟然重用張志遠的原因,選拔人才,當不拘一格降人才,委以重任,才能讓人才發揮出更多的作用。
而張志遠也沒有讓朱棣失望。
去歲冬,隨朱棣回北平之後,只是在燕王府吃了一頓年夜飯,第二天禮拜過燕王一家子,他便請命帶著燕王府護衛千餘人出塞。
整整三個月,正是草原上牧草生長的季節,也是牧民們圈養了一個冬天的母羊下羊崽子的時候。
整整一千大明鐵騎,在已經擔任燕王府護衛都司指揮的張志遠帶領下,幾乎是出地千里,轉戰數十個前元餘孽部落。
大小戰事十數場,斬敵三倍之,在帶著那隻鐵甲殘破、長槍斷裂、長刀捲刃的軍隊回來的時候,張志遠還帶回了一千多名指天發誓此生絕不背叛大明的牧民,以及不下萬餘羊羔、千餘隻牛。
儘管出發時是整整千人,歸來時只餘不足五百人。
戰損過半。
但那一日的北平城頭上,所有原本還對燕王殿下驟然提拔張志遠這麼一個默默無聞之輩而心生幽怨和不滿的人們,頓時便收起了所有的質疑和不滿。
這人活該是要成為統兵大將軍的人!
而張志遠,也終於是在冰冷的春風之中,證明了自己沒有辜負燕王殿下的眼光。
張志遠抬頭看向眼前的燕王,他總覺得自己不該擔任這次燕王奉詔回京的護衛,至少不該是在這個時候回來的。
他悶悶道:“屬下只懂得上陣殺敵,不懂如何統帥大軍。”
戰場上衝陣殺敵的是將軍,指揮千軍萬馬滅國的才是大將軍。
朱棣哼哼著,眼神卻在張志遠身上那帶著道道豁口,豁口裡還殘存著一團團暗紅色血肉的鐵甲。
朱標帶著些不滿:“再不將你帶回南邊,是不是等修整好了,就又要帶著人出邊磨刀子?這次回來帶上你,本王便是要為你求一份封賞的。”
草原人南下是打草谷,朱棣對明軍北上喜歡稱之為磨刀子。
刀子一下下的磨在元人的脖子上,刀口就會越發的鋒利,讓人只是遠遠地看一眼都會戰慄。
張志遠不太想打理這位對自己有著無盡賞識以及信任的燕王,他看向前方不遠處的應天城:“王爺,世子過了揚州便又咳嗽了起來,還是快些入城尋了太醫院瞧瞧吧。”
聽到此言,朱棣回首看向身後不同於以往回京那等龐大的隊伍,只有百餘名由張志遠統帥的燕王府護衛,隊伍之中也只有數十輛馬車,拉著燕王府的女人和孩子們。
老爺子說了這次要好好的瞧一瞧自家的兒孫,尤其是孫子們都是個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