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朱家欺人太甚(1 / 3)

小說:大明嫡子 作者:肉絲米麵

新的戰爭方式,所帶來的直觀反應,很快就在西南十萬大山裡起了反應。

過去所有的野心家,或許是明知而故作無視,又或是他們真的就不知道。

百姓們所帶來的力量。當大庸縣需要很多山中百姓去幹活的訊息,傳入大山裡的時候,那些明知朝廷有意要徹底革除土司制度的土司老爺們,便開始派出心腹之人,前往大庸縣。

並且,這些人也開始照葫蘆畫瓢的,開始在領地裡隨手一指,便要治下的百姓們出工幹活。

大概是因為朝廷開出的價碼實在太高,又或者是這些土司老爺們覺得不必如此大方。

他們給治下的土人、苗人開出的工錢,也就只有一天兩頓飯。就是這樣,都被這些土司老爺們認為,自己這是在行大善。

起初。那些訊息閉塞的山中土人、苗人,也同樣覺得土司老爺們真的是在行大善了。

可是當越來越多認識的人,從大庸縣那邊走進西南十萬大山深處,告訴了他們真相之後。

人心便開始發生了變化。開始是少數幾個人,被那些從大庸縣進山的人帶走。

隨後,越來越多的人在親眼看到真金白銀後,自發的跟隨著那些人離開這世居的西南十萬大山。

於是覺得自己已經在行大善,很是吃虧的土司老爺們,便開始了更多的預防措施和手段。

他們開出了一日三頓飯的代價,接著又在山中要緊的路上駐紮人手阻攔土人、苗人離開。

並且這些土司老爺們,更是默契的派出了更多的心腹,隨著那些進山拉人頭的百姓離開大山,前往大庸縣。

位於大庸縣西南方,距離不過二百里,卻要在山中走上五六日才能到達的永順軍民宣慰司治所永順縣城。

在城外匯入澧水水系的無名河道兩側,如同大庸縣城外的澧水河一樣,河道兩岸滿是百姓。

宣慰司的官員們並不理解,為什麼朝廷要在無風無浪,數百年都不太可能有水患的澧水河修築河堤,但為了防止宣慰司境內的百姓去往大庸縣,為朝廷所用。

宣慰司高層,紛紛採取了同樣的辦法,徵召轄下土人、苗人,參與修築河堤。

他們並不知道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但他們很清楚為何要學著朝廷在大庸縣的做法。

所為的就是要和朝廷爭奪人丁。在城池東南方的山崗上,建有望亭。永順軍民宣慰司的土司老爺們,並不住在城中,而是在東邊二十里地的土司城。

在這縣城裡,不過是宣慰司同知指派的屬官,駐紮在城中管理政務。這樣的做法,純粹是屬於土司們的習慣。

而同樣的,永順軍民宣慰司的歷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六百年前的唐朝天授年間。

天授二年,唐朝以當時辰州的大鄉、三亭兩縣,設定溪州。自此,開啟了永順宣慰司的歷史政治地位。

再歷經五代十國,宋元兩朝。到了大明,洪武二年朝廷以永順軍民宣慰司取代原本的永順軍民安撫司,傳承自前唐時期的彭氏家族中人,彭添保為永順軍民宣慰司同知。

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在朝廷的政治序列裡面,已經屬於土司制度中,由朝廷任命的最高官職,乃從三品的官階。

下設六個長官司,共轄三州六洞,分別為施溶州、南渭州、上溪州,麥著黃洞、臘惹洞、驢遲洞、施溶溪洞、白巖洞、田家洞。

永順宣慰司,更是從前唐開始,便由土人彭氏家族執掌,歷經歷朝歷代,經久不衰。

不論是哪一姓坐了中原江山,永順卻似乎永遠都是彭氏家族的。連帶著,永順宣慰司西南邊的保靖州宣慰司,也同樣是彭氏家族分出去的分支世襲執掌。

可以說,在西南十萬大山裡的土司勢力範圍,彭氏家族獨佔湖廣道境內土司勢力大半的力量。

山上望亭。以永順宣慰使司同知彭添保為首的一眾土司官員,遙望山下正在被無數土人修築的河道。

彭添保是在洪武三年,承襲來自兄長的土官職務。如今的彭添保不單單是永順軍民宣慰使司的同知,還是湖廣道都指揮使司的指揮僉事。

前者,屬於永順宣慰司最高主官。後者,則讓他擁有執掌永順宣慰司一應土司兵馬的權力。

彭添保就是永順宣慰司的土皇帝,或者說是湖廣道境內所有土司領的共同土皇帝。

只是往日裡坐享土皇帝權威的彭添保,近來卻十分煩躁。朝廷這幾年大力推行新政,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朝廷對盤亙在西南數百年的土司制度,也定然早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