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內閣的大佬們,在為了新世界而忙碌規劃著。而在更加龐大的帝國官場行政體系裡,每一個官員都會因為上層壓下來的各種新規劃,而變得更加忙碌。
這個時候,已經很少有人會去琢磨,自己該怎麼繼承前人的智慧,運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求利益。
因為忙碌的行政任務,讓每個人都顯得精疲力盡。至少。在應天城這座大明權力中樞的官員們是這樣的。
年紀輕輕便以官職通政使司知事官的王信陵,被衙門裡的同僚暗中視作朝堂下一個時代的政治新星。
年輕不全是資本,更重要的是王信陵背後所代表的存在。他的前任,當初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白玉秀,在調任吏部文選清吏司主事之後,又再次升任正五品吏部文選清吏司郎中。
雖然官品升的不高,但白玉秀手中的權力,已經可以覆蓋整個大明文官體系。
所有人都清楚,只要等下一次三年京察到來,白玉秀必然會繼續升任成為吏部侍郎,繼續紙張文選清吏司,並在此基礎之上再掌吏部一司職權。
或許年之後,大明吏部尚書位子上的人,就要改姓白了。十年不到,官職正二品吏部尚書。
這樣的升官速度,整個帝國近三萬名官員裡頭,也難找出一隻手之數了。
那麼作為白玉秀的繼任者,王信陵的前途自然也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自從北征的事情結束之後,通政使司內部就已經有些傳聞,王信陵或許會調任吏部,又或者會在本部司升官,走向九卿之一的通政使。
不論是哪一種,都是前途無量的。然而。王信陵卻只覺得現在的自己是分身乏術。
在這位年輕的官員心中,恨不得自己的一天能夠當做兩天用,一個人分成兩個人做事。
國家愈發的強盛起來,自己卻越來越繁忙起來。當初升的朝陽剛剛越過鐘山,灑進應天城的時候,王信陵便已經抱著一堆昨夜帶回家的案牘,出現在了通政使司衙門前。
“王知事,今日怎得比昨日還要早。”守在衙門前的差役,滿臉笑容的望著王信陵走上臺階,分外熱情的上前,接過對方懷裡那一堆案牘。
王信陵打了個哈欠,拱拱手:“有勞了。這不是因為俺愚鈍,做事比別人都要慢,只能早些來衙門了。”差役笑了笑,這話自然是不能信的。
將王信陵送進知事官班房,差役便自說自的要出去為知事官送來茶水等物。
王信陵照例是道了聲謝,便坐在桌前整理著帶來的案牘。等到外頭已經大亮,能入朝參與朝會的本部司官員回來之後,通政使司衙門這才開始真正熱鬧起來。
而這個時候,也到了王信陵出門的時候了。隨著一份份緊要的國事章程被匯總到王信陵面前的時候,分類工作便同步開始。
發往地方上的,會交由快馬沿官道立即出發。發往京中各部司衙門的,則要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交由差役、文書、吏目乃至於王信陵本人親自送過去。
將面前成堆的案牘文書分發完畢,看著所有人都出了衙門。王信陵這才將自己挑出來的幾份需要自己親自送到的文書案牘,抱在懷裡。
“王知事,今日衙門後廚要做小炒牛肉,燜雞,板鴨,還有幾道清炒野菜,您可得趕著事情辦完了事回來吃啊。”差役守在衙門口,衝著王信陵的背影喊了一聲。
王信陵也不回頭,只是動作了一下,舉起一隻手搖了搖。自從北征結束,大青山下那座大青城不斷的長高,應天城裡的牛羊肉便愈發的多了起來。
百姓們如今還不是主要的購買力,於是就便宜了京中各部司衙門的官員們。
如此,也算是朝廷對官員們的另一種優待了。站在衙門前的白虎街,王信陵朝著南邊的崇禮街看了一眼。
想了一下自己今天要辦的事情。王信陵便打算先去青龍街那邊的六部,等回來的時候再去離著通政使司最近的會同館一趟。
想定路程之後,王信陵便抱著懷裡的案牘文書走起路來。應天城裡,過了通濟門大街,往東便都是朝廷的官署衙門,算是大明朝的行政中心了。
路上少有百姓會沒事找事的跑過來,然後遭受兵馬司的官兵查詢。一路上便都是各部司衙門的文武官員,一個個的都是行色匆匆的樣子。
這個時候宮中的朝會剛剛結束,正是一天裡最繁忙的時候。要等到過午之後,各部司衙門的官員們用了飯之後,才有那麼一點時間有官場上的往來。
王信陵到了青龍街,一路向北走去很快便到了吏部跟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