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直視皇帝。
戶籍制啊,那可是國初就定下來的事情。
在所有人的認知中,幾乎沒有人會覺得,大明朝會去更改這一項政策。
鄒學玉這時候又一次開口:“陛下,農戶的兒子不一定就得要種田,也可入朝為官,為陛下、為朝廷、為天下效力!”
這一句話,才是真正說到了朱元璋的心裡。
皇帝大抵都是有反骨的。
尤其是對於朱元璋而言。
他就見不得百姓受苦,更願意看到百姓一個個的都能過上好日子。
讓百姓的兒子也能入朝為官,為自己、為朱家、為天下人做事。
這是朱元璋樂意看到的。
憑什麼只有那些世代讀書的人家,才能入仕為官。
憑什麼種田的兒子,就不能當官了?
其實,正是有著這種‘反骨’。
才是真正早就瞭如張二工那樣匠籍出身的匠人,能成為大明朝身著紅袍,官至正二品工部尚書的原因所在。
皇帝就是想要讓天下的讀書人和那些所謂的千年、百年世家好生的看一看。
他提拔的一個匠人,也能當官,且還能做的比他們更好!
改一改大明現行的戶籍制度?
朱元璋的心中已經開始思考著,要是更改的話,該如何有序穩定的,在保證天下平穩的情況下,改變現在的戶籍制度。
“少師如何看這小子說的?”
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而是津津有味的詢問起了袁素泰的意見。
袁素泰想了想,沒有急於開口。
而是對皇帝做了一個請的動作,引著皇帝繼續壓著腳下的田埂往前走。
朱元璋也不急切。
他和袁素泰算得上是同一個時代的人,都是經過裡前元末年那好似永無盡頭的災難。
兩人走在最前面,身邊就是那些還尚未收割的稻穀。
地裡頭忙碌著的百姓對皇帝並不陌生。
見著皇帝走在自家的田埂上,也沒有想要上前攀談的打算,只是遠遠的看幾眼,便繼續手頭上的活。
要儘快將莊稼收回家,然後交給官府,讓官府送給皇帝陛下。
袁素泰向前走了一陣子。
隨後才緩緩開口道:“陛下覺得如今的我大明的稻穀產量如何?”
“今非昔比。”
朱元璋給了一個肯定的回答。
也正是因為今非昔比,所以袁素泰才成了如今當朝第一的文官。
所說他的權力並不大,官職依舊僅限於上林苑監。
但即便是文淵閣裡的那幾位,也不敢輕易無視袁素泰偶爾遞過去的話。
袁素泰又道:“是啊,今非昔比。要叫陛下笑話,老臣便是如今瞧著這些,都覺得像是在做夢一樣。”
朱元璋微微一笑:“俺又何嘗不是如此。”
真的像是在做夢一樣啊。
比當年自己這個泥腿子當上皇帝,還要夢幻。
袁素泰笑了:“臣不懂國家的事情,卻知道,即便如今這稻穗粒數再難增多,卻定然還有增產的法子,這也是老臣餘生裡要做的事情。”
朱元璋點頭道:“少師永遠是我大明上林苑監的監正,不論何時,我大明億兆百姓,心中都該記著少師的功德。便是將來朕到了入土為安的那一天,少師也得陪在離著朕最近的地方。”
不經意之間,皇帝給了袁素泰一個天大的恩榮。
袁素泰躬身謝恩,繼而說道:“既然農事如此,老臣以為,國事也該是如此。老臣雖然老了,但老臣如今可是也教出了好幾個徒弟,都做的很不錯,老臣相信,他們定然會比老臣做的更好。”
說完這句話之後,袁素泰便挽起袖子,走進了一側已經收割完的空地裡。
這位不想帝國少師,而更像是一個老農的老倌兒,彎腰俯身在地裡,一點一點的撿拾著那些散落在田地裡的稻子。
不遠處的農家看見了,只是有些疑惑,卻並未上前阻止。
不過是幾斤幾兩的稻穀而已,那老官拿去也就拿去了。
要是順帶能讓陛下嘗一嘗這自家地裡種出來的莊稼,才是最好的。
朱元璋站在田埂上,卻是笑了起來。
自己這一身反骨,何曾有過墨守成規的性子。
於是,他也脫了鞋子,在孫狗兒惶恐的注視下,跳進一旁的田地裡,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