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一章 捷報傳京師(1 / 4)

小說:大明嫡子 作者:肉絲米麵

皇帝帶著一幫官員,在應天城外的田間地頭整整忙活了半天。

收穫頗豐。

去掉塵土雜質後,竟然是生生撿拾足了十來斤的稻穀。

百姓們覺得這是皇帝陛下撿到的,那自然是佔了龍氣的,萬不能進了自家的穀倉裡。

雙方几番推辭。

最終以應天府知府老爺,代皇帝陛下,自討腰包,十兩銀子買回了這十來斤的稻穀。

百姓們覺得賺大發了,希望皇帝老爺能天天帶著願意掏腰包的知府老爺過來撿拾地裡散落的稻穀。

皇帝老爺也覺得自己賺大發了。

百姓們依舊是那麼的淳樸,這讓他覺得自己近三十年的執政思路,是沒有錯的。

皇帝滿載而歸。

倒是不曾注意到,跟在他後面,花了大半個月伙食錢只換回來十來斤帶殼稻穀的應天知府,還在琢磨著回家之後如何與夫人分說。

自己這位應天知府,是怎麼用十兩銀子,成功的換回了十多斤沉重的帶殼稻穀。

在皇帝對著所有聚集在村口的百姓面前,鄭重許諾大明的日子將會越來越好過,家家戶戶的米缸會越來越滿之後,才在百姓們熱切的鼓掌聲中擺駕回宮。

離著應天城離了。

遠遠的就能聽到一陣嗚嗚的蒸汽聲。

久居應天城的人對這樣的聲音,已經是司空見慣了。

不是城外自太平府用火車拉來的礦石,就是江面上實驗頻率越來越高的蒸汽船。

而在城池東北角的鐘山上,茂密的叢林之中,也時不時的有沉悶的蒸汽聲傳來。

工部如今大不一樣了。

蒸汽機已然被應用到了儘可能多的地方去。

便是鐘山上的孝陵以及功勳陵的建設,也同樣存在著使用蒸汽機的現象。

人是聰明的。

能用更簡單和省力的方式去進行社會建設,沒有人會傻傻的固守著原來那陳舊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生產建設方式。

“俺總覺得如今像是在做夢一樣。”

歸來的路上,應天城那巍峨的城牆已經橫陳在所有人的眼前,朱元璋頗是感慨的說了一句。

今天白白賠了十兩銀子的應天知府鄒學玉,緩緩抬起頭看向遠方的城牆上,正有幾處架設著蒸汽機,用以吊運城牆下的新式火炮到城牆上。

他亦是點頭道:“臣倒是希望,這樣的夢能一直做下去。”

朱元璋側目,淡淡的看了一眼這位已經在應天知府位子上幹了足足一年的年輕官員。

一年的時間裡,應天知府衙門乾的事情其實並不多,卻又是處處可見的。

上元門碼頭和倉儲集散地的建成。

上元門連通玄武湖的新水道。

城外各處的集中工坊。

城內的各項新制度。

無時無刻不在潛移默化的改變著當下京師百姓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生存方式。

“並應天及江南江北一十八府,設直隸總督衙門,等這段時日忙完了手頭上的事情,你就去總督衙門吧。”

皇帝的聲音,總是會在出人意料的時候發出。

鄒學玉張了張嘴,有些詫異。

隨行的官員們,亦是心中一跳。

眾所周知。

國初這麼多年以來,大明坐擁十數道,然而京師及周邊府縣,卻始終沒有一個集中的上級行政衙門。

很久之前,有人提出過,將京師應天府及周邊府縣,集中劃為京畿道。

這樣的說法,隋唐時就有。

但當時卻並沒有被皇帝採納。

京師周邊有浙江道、江西道、湖廣道、河南道、山東道,然而在這五道中間的京師周邊,卻形成了一個空洞,地方府衙往往只能是將事情直接傳遞給朝廷。

在當初沒有被皇帝採納之後,朝中便沒有人再多說什麼。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京師周邊的行政體系實在是太過繁雜了。

最鮮明的就數中都留守司了。

僅僅是一箇中都留守司的地盤,就已經遠超應天府、鎮江府、常州府、蘇州府、揚州府的總和。

而後,在江南江北這塊地盤上。

又有兩淮都鹽轉運使司、會寧兵備衙門、蘇松兵備衙門等獨立於地方官府衙門之外的行政衙門。

直隸總督衙門。

從名字上就可以知道,這是一個等級遠超整個江南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