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只好親問魏徵原因。魏徵回答說:“我聽說竭澤而漁,並不是打不到魚,但明年無魚;焚林而獵,並不是捕不到獸,但明年無獸。如果將中男全部徵召入軍,他們的田地由何人來耕種?國家又從何處取得賦稅呢?”然後又指出了李世民自即位以來,前後已經有三件失信於民的大事。李世民一時愣住,半天才反應過來,當即醒悟,鄭重地向魏徵檢討,下令取消了“簡點中男入軍”的決議。

在李世民之前的皇帝中,先後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和漢光武帝劉秀在泰山進行了封禪,意思顯示有昭告天地的功德。貞觀之治後,唐朝臣民認為李世民也有資格封禪泰山,顯示盛世。貞觀五年(631)正月,趙郡王李孝恭(李淵堂侄)等人上書:“以為天下一統,四夷來同,詣闕上表,請封禪。”。對李世民而言,能夠封禪泰山,與昔日秦皇漢武並肩,自是一種榮耀,但他卻以“凋殘未復,國疇多曠,倉廩猶虛”為由拒絕了李孝恭等人的提議。次年,群臣紛紛上書,人為“時不可失,天不可違”,再次奏請封禪。李世民舉棋不定,便請教魏徵的意見。魏徵直言不諱地說:“陛下功高德厚,華夏已安,吉祥的徵兆也一天天出現。但是東封泰山,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道路蕭條,進退艱阻,恐勞頓百姓,引起別人的邪議,那就悔不可追了。”於是封禪之事就此而止。

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大多違犯李世民意旨,然而李世民均虛心接納,並擇善而從。魏徵死後,李世民傷心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李世民的虛心納諫對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促進作用。

李世民能夠取得貞觀之治,善於用人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尤其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李世民發掘馬周的故事。貞觀三年(629年),李世民下詔命百官上書直言政事得失。中郎將常何是一介武夫,不通文墨,便讓門客馬周代寫。李世民發現常何的奏章能切中時弊,大為驚歎,卻不相信常何有如此見識。召來一問,常何如實相告。李世民感到馬周是個人才,立即下令召馬周進宮。馬周遲遲不到,李世民又先後四次派使者前去催促。以堂堂帝國皇帝之尊,對一個落魄的布衣如此急不可待,可見他求才若渴的心情是何等迫切。見面後一談,馬周言辭“機辯明銳”,切中時弊。李世民非常滿意,立即讓馬周到門下省為官。馬周由此成為一代名臣,後累官至中書令。時人稱“馬君論事,會文切理,無一言可損益,聽之儷儷,令人忘倦”。

天下大治,唐朝國勢也迅速強盛,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唐帝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而此時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地方還屬於沉睡的大陸。只有中國贏得了空前的統一,並在文化和政治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正如英國史學家赫·喬·韋爾斯所說:“在唐初諸帝時代,中國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播,同西方世界的*、混亂和分裂對照得那樣鮮明。……在唐朝,中國呈現了繁榮、幸福和文藝活躍的景象,遠在任何同時代國家的前頭。”

貞觀之治被公認是中國歷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為中國歷史有力的政治象徵,對後世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影響。時至今日,中國人仍自稱為“唐人”,世界各地華人集中的地方稱“唐人街”,也是來源於此。

帝國京師長安繁華如夢,四方朝拜使團潮湧如流,日本遣唐使乘風破浪,絲綢之路上商隊如織,詩壇藝苑百花齊放,由此寫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大唐文明,震古爍今,千餘年來,不僅影響了中國,也影響了東方和世界。 。 想看書來

盛唐130年…天可汗1

隋朝時,隋文帝楊堅採用“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計策分化突厥,一度令突厥俯首稱臣。但隋朝命數短促,二世而亡,尤其是隋朝末年,群雄並起,不少中國人為避戰亂,北上投奔突厥。突厥再次強盛,號稱“控弦百萬”,“戎狄之盛,近代未有也”。

突厥如此勢大,北方各路割據勢力為了倚突厥為外援,均爭相向其稱臣,李淵和李世民父子也不例外。李淵於太原起兵時,接受謀士劉文靜建議,親自寫信給*厥始畢可汗,言辭卑微,還附上了厚禮,實際上就是向突厥俯首稱臣。突厥始畢可汗回信表示,如果李淵稱帝,願以兵馬助之。如此一來,李淵起兵便無北顧之憂。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隨後開始了統一中原的步伐。*厥始畢可汗打算趁機撈上一把,率軍渡過黃河到達夏州(今陝西橫山西),打算入寇太原。唐高祖李淵聞訊急忙派右武侯將軍高靜帶著大量錢幣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