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山填谷所開通的直道通途,痛感秦之酷使民力。〃舍此感慨不論,與修建阿房宮驪山陵、整修馳道直道並行,始皇帝派遣大軍攻擊匈奴,連線長城,三十萬戍卒常年屯駐北邊,又派遣大軍攻擊南越,五十萬戍卒常年鎮守嶺南。分佈在帝國南北兩疆的八十萬軍隊,後勤供應要由內郡遠距離轉運,動員的人力,按照高效率計,要四百萬人專門負責。八十萬軍人,涉及三百二十萬家屬;四百萬轉運勞工,涉及一千六百萬家屬,又是何等巨大的數字!秦帝國的人口,估計在四千萬左右,根據上述的計算,僅阿房宮、驪山陵、長城、南越兩疆的人力動員,數量已在九百萬,連累家屬,已經超過四千萬,幾乎牽動帝國的全部人口。
草草如此算計,僅由此極不周全的數字,已經可以勾畫出一幅秦帝國因為酷使人力物力而面臨崩潰的圖景。二千二百年前的中華大地上,南到北越五嶺,北到長城沙漠,西到隴西臨洮,東到黃海東海,四千萬芸芸眾生,宛若勞蟻工蜂,往來不停地奔走在縱橫交錯的道路上,勞作死鬥於星羅棋佈的據點中。關中咸陽的阿房前殿高臺上,皇帝高高舉旗,指揮宛若蜘蛛網般密佈全土的官僚機器,操縱著帝國臣民的一舉一動。皇帝揮旗往西,千萬人西去,皇帝揮旗往北,千萬人北行,皇帝揮旗往南,千萬人南下。皇帝旗幟的揮動越來越頻繁,四千萬人的運動越來越劇烈,移動距離越來越拖長,道路交通擁塞,守備空虛失衡,民人疲憊不堪。官吏驅趕吆喝的威壓,引來庶民躲避逃亡;政府執法刑戮的鎮攝,引來民眾反感抗拒。
始皇帝晚年的秦帝國,宛如一輛不斷加速賓士的馬車,已經失去了控御;又宛若一張繃得越來越緊的弓弦,已經失去了制衡。至於馬車何時墜毀,弓弦何時斷裂,只是時間的早晚和機會的引發而已。
四陳勝吳廣反了
貧困遊民,最容易攪亂穩定,破壞既存的組織秩序。他們一旦武裝起來,往往成為叛亂、造反和革命的力量。
秦二世元年七月(秦以十月為歲首,下文時間據此),一支前往北方邊境的部隊困駐在泗水郡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市東南)。夏秋之交,大雨滂沱不止,河道漲水,湖泊沼澤氾濫,土築的道路泥濘不堪,阻斷不通。
←虹←橋←書←吧←。
第51節:第四章天下亂了(6)
這支部隊約有九百人,是從帝國中南部各郡徵調的戍卒,受命前往帝國的北部邊郡漁陽(今北京密雲一帶)駐防屯守。這支部隊,由兩名軍官統領,他們被稱為將尉,是相當於縣尉一級的武官,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類似於縣武裝部長。按照帝國的軍制,軍隊由什伍制編成,士兵五人編為一伍,設定伍長一人統領;兩個伍編為一什,設定什長一人統領;五個什約五十餘人編為一個屯,設定屯長一人統領;兩個屯約百人編為一個百人隊,設定百人長一人統領;五個百人隊約五百人編為一個五百人隊,設定五百人長一人統領;兩個五百人隊約一千人編為一個千人隊,設定千人長統領。這支九百人的隊伍,大約相當於兩個五百人隊;兩位將尉,相當於兩個五百人長。在他們手下,約有近十名百人長和近二十名屯長。陳勝和吳廣,是這支部隊中的兩名屯長。
大澤鄉陳勝是南陽郡陽城縣(今河南方城)人,吳廣是陳郡陽夏縣(今河南太康)人,都是家境貧窮的農民。他們被徵入伍,實在是有些異常。帝國以武力立國,軍隊是國家的根本,從軍立功是帝國國民人生出路的主要途徑,與個人的土地財產、地位榮譽等直接相關。從軍是光榮的事情,帝國的兵士主要從家境小康的中等人家中選拔徵發。有恆產者有恆心,中產階級有穩妥的進取心,對於家庭和國家責任心強,最利於組織的健全和穩定;另一方面,帝國士兵的武器盔甲等裝備由政府提供,一般的生活用品則要由服兵役者自己負擔,因此沒有一定資產的家庭,從軍會有相當的困難。多年以來,帝國以軍隊建設為中心,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密的制度,培育了一個數量龐大的擁有土地財產、有爵位有尊嚴的中產階層,確保了軍隊有穩定而優秀的兵源,這是帝國之所以強大無敵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也正因為此,無產的貧窮人家,一般不在帝國徵兵的物件當中。
帝國的法律和制度,確實合理而且公平,有效地維繫著秦帝國這架巨大的機器,使之有條不紊地運轉。不過,到了始皇帝的晚年,這架機器的運轉,已經過於急促,頻繁不斷的徭役和軍務的徵發使國民困苦不堪,國家和人民共同陷於超負荷的泥潭。二世皇帝即位以後,曾經一時停止了過重的勞民徵調;然而,短短不到半年,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