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第五章歷史的脈絡(1 / 3)

小說:都市男領導 作者:山水之色

第五章 歷史的脈絡

喬葉一頁頁的順著祖譜往下看,他吃驚的發現,附記中竟然有他爺爺喬敦雄的事蹟。

想想看,在民國二十八年,也就是一九三九年,喬敦雄才二十幾歲,祖譜上說他已經練得一身好武藝,在益城江湖上赫赫有名了。

而且,喬敦雄還做了一個什麼的頭目,不過好像不是正規軍,也不是革命隊伍,當然也不是土匪,就是舊社會類似於武館之類的組織,而且有些來頭,首領是正宗的滿族將領,原益城旗兵團的一個副團長,名叫關山魁。

關於益城八旗兵,喬葉是有點了解的,因為益城的滿族兵營那在全國也是赫赫有名的,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上講鴉片戰爭時期的鎮江戰役之時,提到過勇敢的益城滿族兵,雖然只去了幾百人,但作戰勇猛頑強,斃敵立功,己方也有很多人壯烈殉國,據說這是八旗兵的最後一次輝煌。

清朝時的益城府尚武,民風彪悍,特別是在八旗子弟來到之後,風氣尤甚。或許有人會問,小小的益城府是何戰略要地,怎會駐守有八旗子弟兵呢?

對於這些喬葉並不是太清楚,對於旗城的歷史沿革也沒有系統的瞭解。以前沒有多少興趣,現在旗兵團的副團長和自己的爺爺扯上了關係,喬葉的好奇心一下子吊了起來,這就開始查資料,瞭解它的來龍去脈。

很快,喬葉就找到了這方面的資料,歷史的脈絡逐漸清晰起來。

原來,清朝時期益城不僅有滿洲兵營,而且還有滿洲水師在此駐紮。這些都有可靠的歷史記載為據,而且現在還保留有幾間當時兵營的辦公室(呵呵,也就是衙門)為證。

所以到現在益城的滿族人為數眾多,而且來源極為清楚,祖先都是來自長白山腳下,是跟著nu er哈赤、皇太極出生入死、打天下的人。當然也有少部分的蒙古族人,他們是作為旗人的“包衣”(滿語,就是家裡的奴僕的意思)身份來到益城的,並定居於此的。

喬葉看到資料上說,雍正七年七月時,皇帝親自決定自京師調撥滿洲兵2000人駐防益城府,並在城北另行修建旗兵營,稱為滿城或是旗城,與漢族居住地互不相擾。

旗兵採用nu er哈赤創辦的八旗制編建,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藍(此三旗的四邊鑲一道紅邊),鑲紅(紅旗四邊鑲一道白邊)八旗組成,設將軍一員,副都統一員管轄,永遠駐防。

這些旗兵分數批進駐旗城。滿族人本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個個彪悍勇猛、武藝高強,擅於在草原上馳騁,來到益城後遇有戰事,也採取了來無影去無蹤的神速戰術。雖然益城南半部是山區,但也擁有大片的平原,足以夠八旗子弟縱馬由韁。

爾後旗兵眷屬也陸續趕到,進駐旗城的達五千餘戶,兩萬多人。這些人平時呆在旗城裡以行政管理,生產生活,習文學武等,戰時迅速集結組隊跨上戰馬揮刀舞槍,攻守進退自如,是亦民亦兵的形式。

清朝對八旗兵的管理是極為嚴格的。八旗兵的分佈,均有嚴格固定的方位,即黃旗在北,白旗在東,紅旗在西,藍旗在南。駐防旗城的編制,每旗又分前後兩佐……各旗都有各自的旗地,多數在附近,遠者在百里之外。

除旗地外,在益城南部山區尚有益城駐防旗城的軍馬放牧場,放牧著千餘匹軍馬。

直到民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仍由耕種這些旗地的農民,按時繳納糧草等物給旗人。當時的裙裾河鎮一帶就有一片頗大的旗地,屬於正黃旗所有。

後來,益城連年征戰,大部分旗地也被當時維持秩序的一些負責人,賣掉私分了。

光緒二十七年(即一九零一年),益城駐防八旗改演新操,直到民國十四年才接受民國政府的改編,變為旗兵團。民國十七年益城旗兵團被民團和附近土匪合擊,於第二年正月初一,旗城被攻陷,旗兵團垮臺,旗人四散各地。

副團長關山魁喬裝潛至城北一帶成功隱藏起來,迫於生計開門收徒,併為富戶商家保平安、押運貨物等等。那時益城上下土匪、民團、日本鬼子犬牙交錯,既有勾結又互相爭鬥,搶劫、戰爭時有發生,導致民不聊生,有錢人家更是不得安生,時常被侵擾,所以關山魁的武館也算是應運而生,應者雲集,一些老部下也紛紛過來投靠,一時也聚攏了兩百多號人,在益城影響頗大。

大家一看,武館這麼興盛,有實力的人物也紛紛效仿,一時在益城武館林立,門派複雜。但有影響力的也就兩三家,尤以關山魁的興盛武館為甚。

說是武館,但已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