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躍沒有推諉。
“很好,我再嘗試去招聘一些,爭取組建一個完善的團隊。”
……
如果材料、生產裝置都尖端的話,新型電池會更強。
孟謙在實驗室的最好作品是2.8倍容量,但理論上還沒有接觸到極限,能夠提升的空間還很多,三倍容量、更加縮短的充電時間,並不算遙遠。而這一切,都需要去燒錢準備,鋪路商業化。
除了技術方面的,公司其它職位的招聘也火熱展開。
資本五千多萬的公司吸引力不弱,招聘資訊掛出去,電子簡歷就收了一堆。公司崗位的需求也比軟體公司的大,以財務部門為例,原先可以委託給會計師事務所,但現在需要自己的財務部。
孟謙開始忙碌起來。
以前管十來個人,他壓力不大,很輕鬆。現在崗位複雜、需求大,他又要注重技術又要兼顧管理,如果不是助手幫忙,他肯定一團糟。長遠的看,今後公司上千人都是可能的,他肯定管不來。
他有自知之明,擅長的是技術,而不是管理。
除了普通員工的招聘外,公司的高層也很緊缺,管理層關係到發展,所以孟謙用了更高階的招聘方式——獵頭服務。他需要獵頭公司為他推薦出色的高階人才,有能力帶領整個公司發展的。
……
數天後,技術團隊被胡躍組織起來。
人數不到十個,在於精而不在多。在核心技術被孟謙攻克的情況下,他們面臨的最主要任務是:產品價效比。發揮最好的效能,同時還要節約成本,從中尋求最佳的結合點,為商業化準備。
孟謙吩咐團隊任務:“因為材料大部分依靠自主研發,我們需要成立工廠;在生產線的問題上,公司瞄準高階電池產品,質量首要保證,其次是成本,目前產品的成本太高,需要壓縮。”
道理很淺顯,好比容量3倍和3.5倍的產品,容量提高3.5倍固然厲害,但如果成本是前者的兩倍,這筆生意是不能做的。團隊的任務就是從中篩選出一條效率最佳、價效比最好的路線。
這需要次數頻繁的測試和篩選。
胡躍被認命為組長,他最先表態:“材料成本控制、生產成本控制,兩項任務,研發組會抓緊開動。”
“很好,實驗室需要新增的裝置,你隨時跟我說。”孟謙表達了一名領導的信任,幫助胡躍建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