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王,也是一件很講究的事。
按照東大陸的傳統說法,王號是直接跟一個國家的氣運息息相關的。像上古王號,比如最常用也最為厚重的“秦王”、“楚王”、“齊王”之流,就是氣運深藏、福澤綿綿的那種,而且大都是一字王。
至於那些起義叛軍常用的什麼“常勝王”、“紅巾王”,一聽就知道是沒什麼才識的草頭王號。歷數前朝,幾乎沒有這樣的草頭王能夠成事的。
陳武雖然不是很在意這個,但自然不介意弄一個好聽的王號。
但是,秦王、楚王之類的王號,大都跟地名有關。松江三郡這邊,前朝似乎沒有特別出名的古王國。雖說陳武可以用泛指意義上的“松江王”為王號,但總給人一種不倫不類,不是那種真正能拿出手的封號。
這時,有幫忙參謀的季英瑞、王昌、袁興韋等臣子,提議可以用陳武接受招安前的起兵名號。
即太平王!
這個王號,比那些草頭王要好一些,而且也對得上起家歷史,但仍舊不能讓陳武滿意。東大陸的前朝歷史上,雖然不止一個朝代封過這個王號,但“太平”二字,少了幾分銳意進取,多了幾分安穩守成。如果是皇帝封給某個外放的王爺,自然是極好的,就像當今乾元毅的福王一樣。可放到有望開朝立國的陳武身上,就有點不合適了。
“要不,總督大人可以考慮‘明王’、‘泰王’、‘英王’之類的王號?”
袁興韋思索片刻,又提出了一個參考方案。
這一類王號,雖然不如上古那些以地為王的一字王號,但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像泰王,其意思就有“安泰”、“三陽開泰”之類的積極意味。明王,也有“日月光明”之類的寓意。而且,歷史上這類王號也挺常見的,拿出去不至於被世家門閥們嘲笑。
袁興韋的提議還是非常不錯的,深合陳武的心思。
思索片刻後,陳武決定選擇“泰王”為自己的王號。固然有先前提到的“三陽開泰”這種積極進取,更跟太平的太是諧音。這樣一來,泰王的王號就多了一點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意思。
於是,在兩位皇帝先後稱帝一個月後,在燕雲郡登基的乾明德頒佈了聖旨,以帝國第十五任皇帝的名義,封松江郡總督、天南招討使陳武為泰王,並委任為東松天寧四郡總督,統管東南的軍政經等一切大權!
同一時間,松江軍也釋出檄文,不承認中州的乾明昊為正統,將隨同乾明德的大軍起兵討伐並昭告天下。
一封冊封聖旨、一封討伐檄文,一前一後傳遍帝國,瞬間讓天下震動。
雖然天下各方勢力,早就知道松江軍跟大皇子有暗中的聯絡和交易,但先前幾個月來,松江三郡一直保持的剋制和沉默,卻讓他們產生了不少誤會。雖然不是沒有勢力打聽到呂宋島的事,但沒人真的把那個遠在幾千海里外南洋上的大島放在心上。他們以為,松江軍攻略呂宋只是一個藉口,為的是保持中立、左右逢源,以便待價而沽。
老實說,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陳武也不是沒想過,只是松江軍距離大皇子的勢力範圍太近了些,而他又對東海郡和東海水師垂涎三尺。再加上松江郡富甲天下,盛產糧食,就算陳武想要保持中立,大皇子都未必放心。甚至,就連五皇子也不會對他放鬆警惕。
漁翁得利的故事,每個人都聽說過!
這種情況下,與其被兩方一起敵視,不如藉著地緣關係先選定一方,把好處實實在在的捏在手裡、吃到肚中。至於對付五皇子的事,陳武雖然會派兵,但絕不會真的出力,硬仗還得大皇子自己打。
然而,不是每個聰明人都能想明白陳武的打算。正因此,陳武的選擇陣營和發檄文出兵,才會引來許多勢力的不理解。
另外一方面,他們也為大皇子為拉攏陳武開出的籌碼而心驚。
一個王號也就罷了,雖然十分難得,但還不至於讓其他人說什麼,畢竟陳武手裡握著三郡地盤、十多萬大軍。但是,大皇子竟然捨得將東海郡一併送出去,這不得不需要極大的魄力和決心。
這一郡的地盤,也讓不少人自以為明白了陳武選邊站的原因。
畢竟,拿了東海之後,陳武就是四郡總督了啊!
帝國開國以來,只有初期有著代管安慶、原山兩郡的安原總督。四郡總督,幾乎是前所未聞,更不用說陳武的年級和崛起的速度了。誰都知道,這位沂城鄉下走出來的鄉民,是大陸歷671年下半年白手起兵的。到現在不過短短五六年時間,就坐火箭一般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