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國》中,陳武雖然沒跟丁自明打過交道,但卻聽說過他的名聲。
此人名字中雖然有“自知之明”,但實際上卻可以用穿越前那個世界的一個著名典故來形容——紙上談兵!要說才能,看上去也有一些;講兵法韜略,跟那些軍門世家出來的將才比都不差,但更多的是誇誇其談。
相比之下,統領第一警備旅團的旅團長康和,要踏實得多。
論才華,康和比不過那些帝國名將,但勝在帶兵紮實謹慎。若是來平叛的是他,想要官軍上當無疑要多費一番手腳。
但現在麼……
為人自負又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空有兵法理論的丁自明,絕對是最容易上當的那種主將。
暗暗把心裡的喜悅壓下不提,看了看還在等他問話的香主,陳武略一沉吟,繼續問道:“除了第二警備旅團的丁自明外,官軍中可還有其他隨行的武官?”
“官軍在拿到公文後,曾經叫我進入帳中仔細詢問情況。”香主回憶了一下,道:“這期間,上首的位置的確還坐了一個人,那個叫丁自明的旅團長曾經稱呼他為‘林大人’。外面的軍營中,也有掛他的旗號。我懷疑他是……”
“林安略!”
沒等這香主說出來,陳武就篤定的搶先說出了這個名字。
此人是郡城武安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也是太平郡唯一的護軍將軍<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從這個姓就能知道,他是八大門閥的林家人。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林安略並非真正的林家人,而是外姓入贅後改的名。由於頗有才幹,林家在他身上投入了不少資源,將這個入贅的女婿推到了太平郡護軍將軍的位置。
雖說只是個外圍,但在林家中也算是挺有地位的一個人了。
沒想到,總督錢伯明對隆山這邊的情況還真是重視。派出一整個旅團外加大半的騎兵還不夠,連林家的這個護軍將軍都親自出馬了。
就是不知道,這背後到底有沒有林家的意思?
作為一個備受帝國猜忌的世家,他們做事向來考慮的很多。又或者,只是單純覺得此次平叛十拿九穩,讓林安略過來鍍鍍金?
林家人的身份,對別人來說是高不可攀的,但對陳武來說,連帝國的反都敢造,一個八大門閥的入贅外姓,更不在話下。他唯一有點擔心的就是,此人的存在會不會對丁自明造成影響,干擾到自己的計劃。
細細思索片刻後,陳武心裡有底了。
………
自攻城以來的第四天!
在連續不停的強攻三天後,太平義軍和善友會的攻城終於放緩了勢頭。雖說看上去仍舊在不停集結人手,鼓聲敲個不停,可更多的是在虛張聲勢。一天下來,真正發起的進攻也不過三四撥。
這種悄然的變化,沒能瞞過隆山府守城的官軍。
經過一天的驚疑不定後,隆山上下很快猜到了自以為正確的答案。
兵法上自古有言,一鼓作氣,再而三、三而竭。在官軍看來,城外的賊軍之所以進攻力道變弱,就是因為在先前三天的進攻中已經用掉了連下沂城、鹿山的那股氣勢。
這個訊息,讓所有官軍士兵都鬆了口氣。
幾天來,面對流民大軍不計代價的消耗,官軍的體力也降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能安生的休息幾天自然再好不過。
至於說趁機出城反攻?
就算對前景再樂觀的人,腦袋中都沒有這個想法。
外面可是十幾萬流民!
若是隆山府的官軍先前沒有折損大半,他們說不定還敢找機會試一試。現在連打了三天,官軍這邊體力枯竭,死傷百餘,就連守城都頗為吃力,敢出去野戰絕對是找死。何況還有很多官府中人懷疑,賊人之所以降低了進攻力度,其實是在誤導官軍,引誘他們主動出城作戰。
正是有著這樣的判斷,隆山的官軍才老老實實蹲在城內。打定了死守的策略,就是要等郡城的官軍抵達。
他們現在只要守住隆山城,就是有功無過,犯不著冒那麼大的風險。
不管從哪個方面看,隆山官軍的應對策略都是非常穩妥的。可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外面的義軍還真是處於一個力量的真空期。
從城頭上往下看,流民大軍仍舊一眼望不到邊,浩浩蕩蕩不知道多少萬人。可實際上,陳武已經趁拂曉天色微明的時候,把過半義勇營和四個太平營的大隊抽調走了<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