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了,這第一個。
第二個,業果不失。這種業力,你不處理它,它不會自己消失掉,這個很重要!它不會消失掉了,因為“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你用一個染汙的因緣把它創造出來,你沒有用一個清淨的因緣把它還滅,它怎麼會消失呢?這是第二個,就是說,它一定生生世世的跟著你了。你不處理它,它不會自動消失。
第三個,更可怕的是增長廣大。你拖得越久對你越不利。因為你春天種一顆粟,秋天就會收萬顆的果實。你現在造的是一個點滴的業力,你越早處理,越好處理;拖得越久,它的勢力只有增長廣大。
為什麼這樣子呢?在唯識學說明這個道理:因為心力創造業力,業力它也含藏在心力裡面。業跑哪裡去了?諸位!你在造業的時候,是心去攀緣外境造業,造完以後,身體的動作是無常的,諸行無常,造完以後業跑哪裡去了?當然跑到你的內心去了。跑到內心去的時候,你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同意它;第二個,你不同意它。同意就是隨喜,不同意就是訶責。
諸位!你造業,你當時的心態就是同意,你才造業的。所以你沒有發出第二個指令時,你的心是念念在隨喜這個罪業,念念隨喜,這就是為什麼你造了罪業以後,白天在增長,更可怕的是晚上睡覺也在增長,因為它有一個等流性了,你沒有給它第二個指令,它就跟進第一個指令走。你說,欸,我也沒有同意它,但是你造了業,你就是因為同意它才造業的,所以你沒有懺悔,它就在不斷增長廣大了。
業力的可怕,就是你造了以後,它沒有辦法馬上表現出來。尤其是福報大的人更可怕,因為福報大的人造業,他剛開始一點感覺都沒有。福報大的人,他的福報力把他保護住,福報沒有享盡之前,他照樣有快樂。所以業力的可怕是它要經過一個儲存階段,這個最麻煩,等到你知道的時候來不及了。
所以古德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一個有智慧的菩薩會事先知道,業力還沒有得果報之前就要懺悔,他在因地就要趕快處理掉了,因為他有佛陀的智慧,他會自我反省。愚痴的眾生,造罪的時候不知道怕,等到果報現前了才知道怕,怕也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佛弟子,得到一個非常好的便宜。就是說,我們雖然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用理論來推敲,叫比量。我們合理地推論,這個業力已經進去我們的內心深處了,所以我們要把握第一時間,在它還沒有表現出來之前趕緊懺掉。因為你不懺掉,它就不斷地增長廣大,所以“拖”對我們是不利的。
這就是三種思考。這時我們下定決心,勇敢地面對它,生起慚愧心,這是第一個心態準備。
子二、應懺物件
第二個,什麼人應該懺悔?
先看看罪相的判斷。我們念一遍。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我們怎麼知道身口意已經揹負了重罪要懺悔呢?
以下有六種情況,都必須要趕緊地利用時間把這個罪懺掉,否則臨命終的時候就不吉祥了。有六種,越後面越嚴重。
先看第一個,“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你經常覺得心老是昏昏鈍鈍的,就表示你明瞭性的外面有一層罪業在遮住你了,因為這不正常。正常人的心明瞭性很強,你覺得精神昏昏鈍鈍的,心識昏昏鈍鈍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無事而常起煩惱”。這更嚴重了。不但是昏鈍,你經常莫名其妙躁動不安,這個業力就比之前那個更嚴重了。它不但是遮蔽你,已經有一種活動力開始活動了,因為罪業是躁動性的,善業是寂靜性的。
第三個,“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你見到有德行的君子,應該要隨喜讚歎,結果你反而心虛,這個就是你罪業的第三種狀態。
到這個時候,問題都還不大,都只是業力的問題。但如果這時你不懺悔,繼續造作下去,那就不是業力問題,就是破壞善根了。前面三個是增長罪業,是罪業的增長相狀,四、五、六就是善根的傷害了。
第四個,“或聞正法而不歡喜”。聽到正法,你應該要歡喜讚歎,結果你反而排斥,表示你已經是無慚無愧了,你的善根已經失掉了。
第五個,“或施惠而人反怨”。你幫助別人應該得到讚美,結果人家反而傷害你。這就是《金剛經》說的,你在弘法或者在做義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