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選官制度(1 / 2)

小說:進擊的崇禎皇帝 作者:太白醉

回到宮中,朱由哲讓人找到張國維的檔案。 張國維,浙江東陽人,天啟二年進士。 歷任番禺知縣,刑科給事中,禮科都給事中,太常少卿等職。 崇禎七年,擢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南直隸十府,因而有十府巡撫之稱。 崇禎十二年,升工部右侍郎,總理河道,監管漕運。 崇禎十四年,改兵部右侍郎,督淮、徐、臨、通四鎮之兵。 從崇禎七年到崇禎十四年,從七品縣令到朝廷大員,張國維把刑部、禮部、工部、兵部四個衙門的官當了個遍。 但張國維的主要功績卻是在河道治水方面。 從崇禎七年開始,他便主持修建了建昌、太湖二城。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無錫等地的河道。修築了吳江、江陰、蘇州等地的漕渠。 在張國維主持期間,漕運通暢,南地水患平息。 特別是,張國維利用自己十幾年的治河經驗,寫了一本七十萬字的《吳中水利全書》。 這妥妥的一個水利專家。 而且,張國維為人寬厚,很得士大夫之心。在他擔任十巡撫期間,郡縣遭災,他上書請求撥糧,救了無數災民的性命。 在山東遭災之時,張國維又緊急從江南募糧數十萬石,以平價售出,使很多貧民得以活命。 在張國維擔任十府巡撫時所在的治所蘇州,百姓更是對他推崇至極。在他離任之後,竟給他建了生祠。 有魏忠賢的生祠事件在前,這在大明是難以想象的,關鍵是崇禎皇帝還沒有因此而懲治張國維。 看到這裡,朱由哲有點理解蔣德璟為何說張國維能借來錢糧了。 張國維所督領的十府恰好是整個大明最富裕的地方,而張國維在當地又有著其他官員難以匹敵的威信。 若他出馬,說不一定真能弄到錢糧。 在原有的歷史中,崇禎皇帝確實曾寄希望於張國維,讓其南下籌餉,而張國維也保證在一個月內籌銀五十萬兩。 可惜的是,張國維離開後十日,京師就淪陷了。 面對這樣一個人,朱由哲有點可惜的同時,又滿心奇怪,忍不住抬頭看向飄在高處的朱由檢。 “崇禎老哥,別飄了,下來有事問你。” 這些天,朱由檢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平時一句話都懶得多說,對朱由哲更是愛搭不理。 成天在半空飄來飄去,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朱由檢悠然落下,“幹嗎?” 朱由哲也不廢話,“我就想知道,你為何讓張國維這個水利專家去統兵?這裡面可說,在其巡撫十府的時候,面對農民軍就屢戰屢敗,你竟然讓他領著八個心思各異的總兵去和清軍主力作戰?” 朱由哲指著文件,上面寫著。 崇禎十六年,清軍侵入京畿,張國維領八總兵赴螺山迎敵,大潰而回。張國維因而被彈劾入獄。 朱由檢看了朱由哲一眼,“他忠心,有能力,朕希望他能力挽狂瀾,救大明於危難。但他令朕失望了。” 朱由哲哭笑不得,“他有能力,也不是在任何方面都有能力啊!你讓他去治水,那他當然行。但看他那樣子,明顯是對兵事一竅不通。你還給他那麼多兵力,讓他去拒敵,不敗才怪。” “崇禎老哥,我在冒昧多問一句,所有大明官員都這麼升遷的嗎?都在各個部門輪換?” “不然呢!難道不應該如此嗎?” 朱由哲呵了一聲,“當然不該。一個人的能力有部分是先天的,但多數都是後天培養的。而朝堂的責任,不就是擔起培養的這個責任嗎?” 看朱由檢面露不解,“就如刑部,官員懂的應該是通曉律法條文,而不是領兵打仗。反之,亦然。” “一個刑部官員,他自入朝之後就應該待在刑部,學習律法,通曉刑獄,直至歸養還鄉。而他的官職也應該是刑部主事,刑部侍郎,刑部尚書,而非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如果一直輪換,那他一直都在適應不同的部門,哪裡還有時間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呢!” 朱由檢眉頭輕蹙,“你們後世這麼選官嗎?不對,不對……” 朱由檢突然搖頭,“進入官場,大部分人是一無所知的,朝廷也不知道他們適合什麼?等發現他在某個方面有才能,難道不應該調他去別處,更適合他的地方嗎?” 朱由哲點頭,“那當然應該啊!但大部分人都是庸人,都是普通人,他們根本就沒別的才能。這樣的人,調來調去,最後不還是原樣嗎?而你說的那種人,當然要調,但他們在朝內所佔比例有多少?千分之一,百分之一?” 朱由檢低頭不語,皺眉沉思。 朱由哲道:“我感覺大明,不,不止大明,從古至今所有王朝的選官制度都存在問題。因為它們多數時候是根據皇帝的好惡,上層官吏是否賢明來決定,而不是一個成熟的系統,讓每個官員都做自己擅長的事。” 朱由檢搖了搖頭,“不太懂。” 朱由哲搓了搓手,“簡單說,就如張國維,這一妥妥的水利專家。那就讓他專管水利,培養懂水利的,底下的官也是喜歡和精通水利的,讓他們去治河,讓他們去挖渠,最後按照他們的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