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百花餡,釀到雞皮上,放在鍋裡蒸十來分鐘,出鍋後切塊裝盤,然後淋上雞油和高湯調成的澆汁淋上去……但現在,還有一種脆皮做法,等會兒我和小旭都做一遍,把做法完整的展現出來。”
一聽兩種做法,林旭就讓後廚那邊又送來了一隻雞。
不過剛開始做的時候,不能從雞下手,而是要先把蝦仁豬油餡準備好。
鮮蝦仁先剝去裡面的蝦線,接著一個個用菜刀拍扁,拍成泥狀。
“鮮蝦泥做餡料,一定要拍,把蝦的膠質拍出來,這樣釀在雞皮上,才不會脫落……除了這道菜,大家如果在家動手做蝦滑,也應該拍,而不是剁,蝦泥越黏,熟了之後就越順滑。”
這類菜品其實挺多的,之前林旭做的鍋貼鱔背,也是用的蝦泥當粘合劑。
蝦泥鮮味濃郁,但香味和豐腴感差點意思,所以做蝦泥要放點豬油進去,增加香味和口感。
蝦泥拍扁,再堆起來,用刀背砸一遍,把膠質徹底激發出來。
蝦泥盛到盆裡,再把豬肥膘拿過來,切成黃豆大小的顆粒。
豬肥膘不能太多,否則口感太油膩,吃起來會有喧賓奪主的感覺。
豬肥膘放進蝦泥中,把準備好的火腿拿過來。
這塊火腿是最精華的上方部位,剛剛蒸過,鮮香味濃郁。
林旭按照郭繼昌的吩咐,將火腿切成薄片,再切成細絲,最後整理一下,切成芝麻大小的小顆粒。
火腿是摻進蝦泥中提味用的,切得越細碎越好。
郭繼昌看著林旭切出來的火腿末,忍不住讚歎一聲:
“厲害啊小旭,這手藝,哪怕我年輕時候也不一定能做到,怪不得當時星海會輸給你呢,他的基本功遠沒你紮實。”
林旭客氣道:
“星海比我全面,我比較偏科……郭伯,江南百花雞的江南,是長三角的長江以南,還是珠江以南?”
這個問題,還真把郭繼昌給問住了:
“雖然好多廣東的名家都表示這裡的江南指的是珠江以南,但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我覺得是長江那邊的菜品,最直觀的證據就是,這道菜是火腿調味,蟹黃增加口感,蟹粉增加香味……這是浙菜和淮揚菜的烹飪理念。”
把火腿當成鹽來調味,是長三角地區的典型做法。
郭繼昌說道:
“我覺得是清末年間,大批長三角地區的人來羊城這邊討生活,帶來了豐富的烹飪理念,同時也奠定了粵菜的烹飪基礎。”
這種觀點不是郭繼昌想當然的結論,而是有大量證據的。
比如有一大批粵菜都講究用金華火腿、講究用大紅浙醋、講究用糖醋調味,這些都是長三角地區的影子。
除了習慣之外,還有直接照搬的菜品。
比如粵菜中的豉油雞,做法就跟淮揚菜中的醬油雞一模一樣,另外聞名中外的揚州炒飯,也是在羊城成名並走向世界的。
郭繼昌說道:
“論歷史,粵菜的歷史應該是最短的,糅合了魯菜、淮揚菜、浙菜、徽菜、川菜等特點,還吸收了湘菜中的急火快炒,有了鍋氣一說……這種融匯貫通,既賦予了粵菜多變的口味,也讓粵菜從源頭開始,就注入了學習和成長的基因。”
粵菜是國內唯一一個成長型菜系,從清朝末期到現在,一直在吸收國內外優秀的烹飪理念和做法,形成了粵菜特有的烹飪基調。
這是粵菜的靈魂,也是粵菜的魅力所在。
林旭將切好的火腿放進蝦泥中,再放入一些同樣切碎的蟹粉,加入一些綿白糖,兩個雞蛋清,便用手開始摔打起來。
說起來這百花餡還是挺簡單的,不用調味,不用加水,直接用蛋清把蝦泥和各種配料攪勻就行了。
攪拌的時候,還要不斷摔打,儘可能讓蝦泥起膠發黏。
郭繼昌說道:
“這百花餡用處很大,網友們可以在家試著做一做,很多菜中都能用。”
林旭笑了笑:
“您再提醒,大家也只會放進收藏夾裡吃灰。”
把餡料打好,蒙上保鮮膜,放進冰箱冷藏室進行醃製。
接下來,就是這道百花雞烹製中的重中之重了——整雞脫皮。
很多人都覺得給雞去皮沒什麼難度,至少沒有整雞脫骨難度大。
然而事實上,想要把一隻雞的雞皮完整的脫下來,其難度並不比整雞脫骨簡單,甚至比脫骨還要難。
因為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