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都想不出這孩子的脾性像誰。
最後還是婁曉娥發現,這孩子,脾氣越來越像她姑姑,也就是那個她很欽佩,之前留過洋,然後又毅然決然回國的那位姑姑。
許母聽說之後,抱著安安開心得不行,直說這個孫女將來會有大出息。
至於雙胞胎中的另一個,也是許大茂的小兒子許家康,這孩子也長大了,他和家安簡直就是兩個極端。
家康從小就顯露出一個天賦,那就是學習的天賦。
不管是認字還是背古詩,只需要教一兩遍,這孩子就能馬上記住。
最主要有一點,這個孩子好靜,坐得住。
一點點大的小娃娃,就喜歡拿著哥哥的課本,煞有介事地學習。
這已經是四合院後院一景了。
許家二老現在身體也很健康,許父已經退休,現在逍遙得很,有空就會找徐師傅喝喝茶,下下棋。
許母則是有孫萬事足,有事沒事就會到四合院來看孫子孫女。
看著孩子們開心的笑臉,她的心情能好上一整天。
她對現在生活很滿意,只是有些擔心兩個女兒。
大女兒其它都好,就是外孫小強下鄉插隊了,到現在還沒回,雖然孩子一直寫信回來報平安,說一切都好。
但那總歸是她的大外孫,一個城裡孩子,跑到農村去種田,她這個做姥姥的哪有不擔心的。
還有小女兒,這孩子的生活本來一直很順利的,可就是從大學畢業起,她生活上的坎兒好像變多了。
本來應該在66年夏天畢業,但是一直卡到了67年年底才成功拿到畢業證書和報道證。
那一年半,一家人都不知道是怎麼熬過來的。
經過這件事,小女兒一下子就變成熟了許多。
然後就是和小張結婚,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小張這孩子,別的都好,就是有一點,不是本地人,沒有房產,一直住在軋鋼廠的集體宿舍。
雖說結婚後可以單獨住一間。
可那是筒子樓,樓道里昏暗得很,房間又很小。
老倆口本來想讓孩子們在老宅結婚的,可兩孩子都不同意,堅持住在了廠裡的宿舍。
本以為小女兒結了婚,兩人的工作不錯,工資也不低,可以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可沒想到,到了71年,軋鋼廠忽然要在三線辦分廠,那邊急需技術人型人才,小張的名字赫然就在那支援名單上。
當時把許大茂和老倆口急壞了,還以為自家是被人整了呢。
鬧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是人家小張自己報名的,而且是在小妹的支援下報的名。
要不是許大茂她們攔著,小妹也會報名跟著一起去。
說是支援,幾年就回,可是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
支援三線可不是輕飄飄嘴巴一張,說去就去的。
這可不是普通的出差,是要連戶口也是一起遷出京城的。
如果只是小張去,小妹留在京城,這算是兩地分居,到時遷回來會容易一點。
但如果小妹也一起去了,夫妻倆帶上孩子一起遷出去,那想要回來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聽了父母和哥哥的話,小夫妻倆那火熱的頭腦才算是冷卻了下來。
小張去三線,這事兒已成定局。
不過還好,像他們這種兩地分居的,每年至少有兩個月的探親假,好歹兩人每年還能見上面。
小張走了後,許母擔心小女兒,想讓她搬回來住,可人家不幹,也不住軋鋼廠宿舍了,直接在醫院申請了宿舍,孩子送全託班,工作生活兩不誤,人家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的。
許母就是想挑毛病,也挑不出來。
這一晃,小張去三線都5年了,不過他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據說,現在已經幹到分廠的副廠長了。
等到時從三線調回來,總廠不一定,但分廠的管理層肯定會有他的一席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