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1 / 4)

餉匆煥矗�勻徊豢贍苡惺裁蔥�剩��椅薹ǘ怨僭鋇鬧渭ń�杏行Э疾歟�峁�竅駝卟荒薌�涔Γ�幌駝卟荒懿炱涔���調砬ǘ既狽σ讕藎�荒芨�葑世�暉誹嶸��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改革科舉(3)

王安石指出,官員久其任,一是可以有長期的規劃,才得兼備者可以盡力畢其功。而濫竽充數者則會因為顧慮日久必見原形,糊弄一時沒多大用處,也不得不勉力為之。至於那些真正全無才學者只好自己辭避而去,因為早晚會露馬腳。因此採用“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績之法”,則賢者必會脫穎而出,取之必已詳。

對官員一方面要久其任,另一方面還須合其宜。人的才能不僅有高下,還有專攻。知農者當為后稷,知工者當為共工,使之在能夠發揮其專業特長的崗位上任職,則必能成功。這一點往往為人所忽視,由於古代分工不明,使人注意不到人才的專業性,以為賢者處處皆賢,不肖者事事不肖,不明白人人皆有長處,同樣又都有短處。舍其長而用其短,則所用皆愚;避其短而取其長,則天下皆才。王安石是較早認識到專業分工的有識之士之一,並且力主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後來朝廷設定武學、律學、醫學等就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

在《上曾參政書》中,王安石指出,使用人才必須“因其材力之所宜,形勢之所安”,如此“使之左則左,使其右則右,可也”,也就是必須考慮人才本身的特點、利益與要求,將之置於一個最合適於他的位置上,絕對不能盲目安排。他堅決反對那種以“使其左則左,使其右則右,害有至於死而不敢避,勞有至於病而不敢辭”為“人臣之義”的觀點,或者說他事實上是主張個體本位的,反對以整體的名義侵害個體,以集體的名義損害個人。

取之已詳,使之已當,處之已久,尚且不足,還須任之以專,“不一一以法束縛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宋朝之時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強化,大臣的地位和權力更加萎縮,文官武將,上下臣僚,諸事都不敢自專,也不能自專——都得聽命於皇帝,這也是皇帝事無鉅細、一一過問的原因。尸位素餐、庸庸碌碌者得保高位;奮發有為、勤政親民者每遭貶黜。無過便是功,有功便是過,這也是風俗日下,以苟且偷容為安、以進取圖新為過的根本原因。這種狀況持續已久,上下因循的積弊也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成了凝固在人們頭腦中的痼疾。

任人不專在軍事上的危害更大。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因為軍隊有軍隊的特殊性——保持將帥威信,是打勝仗的前提。而宋朝以兵變開國,唯恐他人效仿,因而將兵權收歸中央,將領既不瞭解下屬,又無任事之權,甚至怎麼打仗還得依照皇帝交付的陣圖,因而雖有猛將也無法克敵制勝。

王安石在《省兵》一詩中便指出“將既非其才,議又不得專”是軍事失利的重要原因。在收復河湟的過程中,他頂住各方的壓力,甚至還有來自皇帝的壓力,堅決支援王韶,予之專任之權,使之終獲成功。可惜後來神宗不能吸取經驗教訓,一味信任宦官,不肯重用大將,結果導致軍事上的嚴重失敗。神宗本人也因悲憤過度,傷了身體,過早辭世。

王安石在任用人才與教育方面頗富超越時代的真知灼見,在他當政時期也選拔了不少得力人才,如呂惠卿、曾布、王韶、薛向、李定、章惇等,這些人都成為了推行新法的中堅力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王安石留下的寶貴的教育思想則更加重要,在中國教育史上值得大書特書。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變風俗(1)

富國強兵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根本目標,達成這一目標就需要培養大量的人才。而國家積貧積弱、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是風俗日薄、法度不立,因此當神宗問變法以何為先時,王安石明確表示:“變風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所謂變風俗,最根本的就是以先王之道取代陳腐的儒術,使皇帝擇堯舜之術而行之,自上而下,從而達到“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目的。儒家思想的弊端當時已經暴露無遺,成為變法革新的主要障礙,不革除這些弊端,改革就不可能推行下去。變法派與守舊派的爭論,不光是在具體的法令和措施上,最主要的還是在指導思想上。

雙方爭論的焦點,首先是在變與不變、創新還是守成方面。

守舊派清一色地堅持不變,其依據則是儒家重視守成的思想。儒家重視對傳統的繼承,重視穩定,因而害怕變異,孔子就曾經說過:“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