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4 / 4)

小說:大雜燴 作者:溜溜

節”回到臺灣,《金鳳緣》雖然未窺全貌,但總算趕上一個

尾聲,拋開劇情佈景等等不談,關於服飾稱謂,有好幾位研究清代

儀禮的同學,跟我來打聽,我只好把個人看見過的情形,寫點出來

供同學們參考,非敢自炫,存真而已。

我們先談婦女們的頭飾,《電視綜合週刊》上說:“再頂上一個

人頭高的‘旗帽’。”所謂旗帽實際叫“兩把頭”,在咸豐年間旗族婦

女所梳兩把頭,都是用真頭髮梳的,年紀輕的少婦髮長而密,兩把

頭自然又高又大,老年婦女發疏而稀,兩把頭自然隨年齡的增長而

縮小,用真頭髮來梳自然費時費事。到了同治年間有人研究出用

黑緞子做兩把頭,按在一個銅絲編的座子上,只要在頭頂挽個發

髻,把兩把頭連座子扣在髻上,四周用平絀厚繪寶相花紋的帽條一

圍,再用金鈿珠釵插穩,正中戴上“門花”,兩旁簪上“鬢花”。真正

兩把頭最少要插上三朵花,不像現在京劇跟電視劇的旗裝頭,一朵

門花就遮滿整個頭面上,尤其是電視劇裡連腦後還玉箔丁當,累璧

重珠,真難為演員怎麼轉得動呀!

現在電視劇裡,不知哪位高明之士為了美化兩把頭,愣在兩把

頭四周鎖上一道或雙行亮眼銀邊,雖然增加了美觀,可是於實際情

形相去太遠了。兩把頭上有一隻長扁方,早先真頭髮的兩把頭非

用整隻長扁方挑著頭髮不可,翡翠瓊華,金銀玉嵌,的確盛飾增麗。

自從改為級子假頭後,為了減輕頭上負荷重量,扁方也就變成伸頭

露尾免去中段了。當時有一種特別行當,是專門給兩把頭換緞子

修座子的作坊,各旗門講究服飾的年輕婦女,每人都有三幾副兩把

頭輪換著戴。

至於兩把頭兩邊各掛一條紅絲穗子,那也是有講究,不是隨便

戴的。照規定已經許字人家的未婚少女,在家要練習梳上兩把頭、

穿上花盆底,如何走路請安磕頭各項儀禮,都是掛上一邊穗子的。

已婚新婚少婦逢有喜慶大典,要戴就是朱絡波飄,可是一過四十歲

中年婦女,就沒有戴紅穗子的了,尤其寡居半邊人,更沒有戴的了

(旗門規矩嚴格,孀居婦女,就是少艾也不準塗紅點朱)。《金鳳緣》

老福晉兩把頭掛紅穗子,那就太離譜了,而且這種穗子是逢到大典

穿上氅衣才戴,沒有人日常家居整天戴著紅穗子,做起事來多麼不

方便呀!

兩把頭腦後應當是梳燕尾,原本是真頭髮梳的,後來兩把頭改

為緞子的,燕尾也就改為假髮了,燕尾另外梳好用兩根帶子盤系在

旗髻上,好在有帽條擋著,根本也就看不出來。燕尾的大小跟年齡

成比例,年紀越輕燕尾越大,到了花甲老人根本不戴燕尾,頭髮往

上一攏,也沒有人認為失禮。《電視綜合週刊》上曾有一張梅蘭芳

旗裝照,從穿衣鏡裡,可以看到燕尾拖肩的倩影。現在電視劇裡的

旗裝,頭上頂著兩把頭,後腦句梳著一個像京劇青衣的人頭,非驢

非馬,看過了令人啼笑皆非。

旗裝婦女的頭飾談了不少,再來談談男人的打扮吧!臺灣電

視男星,無論老幼一律都是護髮英雄,腦門正中故意留個發尖,兩

鬢越來越長,耳旁腦後真發無處掩藏,有如亂草一叢,甚至把前額

額頂上的頭髮留出一攏,編成小辮子,跟正式大辮子合攏,髮型之

奇特,成了髮型之奇觀,古今所未有。真虧化裝師怎麼琢磨出來

的,既然不肯剃頭,只好儘可能戴帽子來遮掩了。

《金鳳緣》裡舅太爺的那頂瓜皮小帽,似曾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章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