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既然不肯剃頭,只好儘可能戴帽子來遮掩了。
《金鳳緣》裡舅太爺的那頂瓜皮小帽,似曾相識,可是一時想它
不起,後來有人提醒我,那不是中正機場陳列的外銷品嗎?不過以
帽子的高度來說,恐怕還是特別訂製的呢!戲裡總管、舅太爺、管
事頭上戴的便帽,都釘有一方玉石帽正,要知總管在王府裡雖然權
勢不小,但究屬執事人等,按例在府裡當差之時,是絕對不準戴帽
正的。清末太監崔玉桂,是慈禧跟前僅次於李蓮英的紅人,有一年
夏天約了幾位朋友到什剎海會賢堂吃冰碗消暑,一進門迎頭碰見
澤大爺從裡面出來,他看見崔玉桂紗帽頭兒上釘著一方瑕璽的帽
花。澤公素來就厭惡崔玉桂矯揉奸猾,藉著幾分酒意,當面指斥崔
狂謬僭越,當場要把崔送到內務府杖責,幸好有同去朋友打圓場,
才不了了之。可見清朝末季執賤役的不準戴帽花,理法還挺嚴明
呢。
談到稱呼各王府的如夫人,不管有幾位都稱“側福晉”,《金鳳
緣》裡有二福晉稱謂,也是前之所無,而今有之。至於格格們管父
親叫“阿瑪”管母親叫“額娘”,沒有叫爹孃的,證之《四郎探母》,鐵
鏡公主對太后的稱謂,就可思過畢矣。
我在旅泰期間,有幾位新聞界朋友說:“臺灣影劇觀眾有一種
好話多說,事不關己少惹麻煩的心理,明知演清代戲髮型與事實不
合,頂多皺皺眉嘆口氣算了,反正是娛樂解悶,何必瞎操一份兒心
呢(其實冤枉了觀眾,對於髮型問題報章雜誌迭有論列,可惜言者
諄諄聽者藐藐)!可是積非成是,下一代的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清
代服飾孰真孰假,影劇是寫實的,跟京劇是寫意的大有不同。盼望
島內影劇界文化界注意及此,則臺灣電視臺的宮廷劇方能呈現在
東南亞各國僑胞之前。”
回到國來,看了《金鳳緣》尾聲,並且聽宣傳說請教了若干歷史
學者專家,結果依然故我,使人有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所以就
個人實際曾見過情形寫點出來,至於人家能否採納,那就非所敢當
了。
再談清裝服飾
自從我在《電視綜合週刊》第二六三期,寫了一篇《談談清裝服
飾與稱謂》後,有好幾位讀者寫信給我,談到兩把頭的燕尾問題,讓
我再說詳細點兒。早先兩把頭是用真頭髮梳,脖子後的燕尾,自然
也是用真頭髮梳了,後來兩把頭改用黑緞子假頭座,燕尾也就跟著
改為假頭髮了。一些王公府邸講究人家雖然改用假髮梳燕尾,但
是用別人的頭髮來梳,心裡總覺得有點膩味,差不多都是用自己真
頭髮,或者是自己家裡頭髮多的人剪下一綹來梳,一則是用自己的
頭髮來梳坦然自在,二來是自己的頭髮粗細、柔軟、光澤,前後能夠
一致。
梳燕尾另有作坊,可是各王公府邸福晉格格們戴的燕尾,專門
有一種類似南方賣花婆能說善道的婆子們包攬下來,再交給作坊
去梳。這種婆子們整天串東走西,身上揹著一個大百寶囊,什麼胭
脂花粉,繡片針黹,花樣鞋樣,元寶底,花盆底,鞋幫上繡花,鞋底上
抹粉見新,甚至於繡花被褥枕帳,全堂桌幃椅帔墊她都無所不有。
東北城的生意歸一個叫“荷包滿”的婆子獨佔,西城有一個叫沈步
青(審不清)的包攬,只有南城外頭,住的都是漢人,所以沒有人承
應。據說燕尾作坊梳好燕尾,必須經過她們修改,才夠款式大方。
她們瞧得仔細而且嚴格,指導作坊裡師傅們襯裡一定要用三三黑
大緞,一方面不致把旗袍後背蹭得起毛,另一方面左顧右盼比較圓
轉自如。燕尾架子一定要用紅綢絲,見其輕軟滑潤,縫燕尾中縫一
定要用上好黑絲線(有一個電視劇梳旗頭類似燕尾用紅絲線,那就
太扎眼了),頭髮在綢絲架上,要鋪得勻稱,梳得光滑。梅蘭芳在文
明茶園雙慶社時代,每次唱《四郎探母》